第123章 江山如此多娇(九)(第3/4页)

在海面上经常能看到有水域的颜色比其他地方深一块,黑駿黔的。无数的渔船从舟山港开出,前往近海捕鱼。

渔民们骄傲的笑道:“咱们这边鱼多,有句俗话叫啥?春天黄鱼咕咕叫,夏天乌贼晒满礁;秋天虾儿到处跳,冬天带鱼整网吊!”①

早上到码头走一走,一船船的鱼被卸下来,立刻送往各地的菜市场和国人的餐桌上。

这么多鱼!渔民们纷纷都站了起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讶。

天幕上,打开渔船的鱼舱,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银白色的鱼,能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

半响,才有老渔民沉重的叹了一声: 哎,人家的船好啊。

船好,可以轻松的到远海去。

像他们这样的小舢板,最多在近海的几里地里面转悠,能有多少鱼?早出晚归,晒到皮肤都蜕皮,但收获也是需要看运

气的。

这些古代的渔民们,看着都比内陆的农人还要更加的黑瘦,身上的衣服全是补丁,有的甚至衣不蔽体。身后的草屋破旧,什么时候台风一来就要被全部卷跑。

渔民苦啊!

他们想着想着,就潸然泪下。

“爷爷别哭。”有一六七岁的孩童忽然说道,眼神中满是坚定,“等我学会了造船,以后给你造个更好的更大的船。

那老渔民抹去眼泪,笑了起来: “行,爷爷等着你的船。”实际上,只是因为船的问题吗?

即使哪天运气好收获不错,大的鱼要进贡给朝廷,或者是进奉给本地官吏,还要交鱼税,剩下的不过也只是堪堪填饱肚子而已。

运气不好,那就全家饿肚子,或者吃剩下的咸鱼为生。若是遇到朝廷禁海,那日子就更没法活了。

有的只能一咬牙,收拾起家当,偷偷跑去外面的岛上去当海贼,将良心扔掉,从此过着不把自己当人的日子。

但是,这些都是说不口的。

内陆的百姓们,对渔获当然也很羡慕。这年头能吃上海鱼的可不多。

交通不便,待它们运输到内陆时,早已经变成了一条条的咸鱼,下饭可以,但说多好吃那倒不至于。

“新鲜的好吃。去过海边城镇的商人忍不住道,回味起那美味, 可惜不耐运输,也只有贵人们吃得起。

“哎,这些就别想了。咱也不指望能吃上海里的鱼,只希望这黑潮老爷可安安稳稳的停在原地,别移来移去了。

“就是,就是!改明儿我就给它上几炷香。”这洪灾和旱灾,谁受得了啊!

也不知道海底到底有没有龙王,算了,把它和龙王爷并列吧,都敬一敬。虽然仙画说世上无神仙,但多敬敬总是没错的。

【为什么会形成洋流,一个主要的作用源就是风。】

【风吹拂着海水,让表层的海水随着风前进,上层的海水最后又带动下层的海水流动,于是就形成了大规模的洋流。】

【地球上的风,也有着规律的。在没有外力比如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下,它们总是有着自己固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们将这个理想化下的风系运转叫做行星风系。】

路小柒做了

一个行星风系的动画演示模型。不得不说,的确是理想化,但也的确总结了基本规律。

唐朝。

李淳风两眼一亮: 是风啊!

对,风从海上来。

他看向观象台上面竖立着的一个三脚鸡风向标,这是他用来观风、测风用的。今日风力为二级。只看了一眼,李淳风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至于二级,这是他自己的理解。

他把风按照风力和造成的影响分为了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李淳风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早了西方一千多年!

【按照行星风系的运行规律,在北纬三十度的江南地区,气流原本应该从高空下沉到地面,让温度升高,降雨稀少。但偏偏江南却是华夏出名的多雨地区。】

北纬三十度线横贯地球。

可以看到在华夏往西走那一带,基本上都是干旱地区甚至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印度大沙漠等等。

但当镜头来到华夏的江南,却能看到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河道纵横。

【这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

镜头定格在太空俯瞰的青藏高原。一片白色,尤为明显。

【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多,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这些能量不断加热上方的空气,让这些空气受热后上升,那地表就需要从外围抽取气流来进行补充,才能达到平衡。】

在仙画里,青藏高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抽风机。

一面是气流不断向上升起,一面是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抽来更多的气流。然后形成了一个循环。

【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都被这一股超强的力量吸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