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勒格兰僵尸(第10/12页)

有时候僵尸故事也会有旧瓶子出新酒—其中就有僵尸,它出现在1938年的一篇短篇故事《地狱之鸽》中,出自知名奇幻作家(野蛮人柯南创作人)罗伯特·霍华德之手笔。根据故事,这是一种雌性僵尸—介于行走尸体和巫师之间—居住在沼泽里岌岌可危的南方大宅里。伏都教民间传奇里或许也有此类生物,但即使有,也极其模糊。

当然,就此话题,也有一些严肃的民族志作品,例如1958年由法国人类学家阿尔佛雷德·米厝斯(Metraux)的书《海地伏都》。米厝斯是臭名昭著的法国“魔鬼哲学家”乔治·巴塔耶—名声恶劣的“欧什王”(字面意思是“茅厕之王”)—的密友,跟希布鲁克一样,他在1963年自尽。但是,他们都没有真正涉及僵尸问题。关于复活死人和游荡鬼魂的卡帕故事依然流传,大众,尤其是西方人,对此浮想联翩。

《恶夜僵尸》是近代最早详细叙说僵尸主题的电影之一,由乔治·A.罗梅罗执导,1968年上映—他以僵尸/行走尸体题材的电影一炮打响。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直接—某种未指明的病毒激活了刚死去的人的大脑,尸体恢复了某种恐怖的生命形式。一些少年被一群走动僵尸困在一所偏远而废弃的农房里,这些僵尸渴望吃到人肉。这部电影首播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为邪教恐怖片经典),罗梅罗也因此而成为知名恐怖片导演。这部电影被称赞为“恐怖片之曙光”,大量影片争相效仿,很多电影仅是惊悚片,如《僵尸大屠杀》、《僵尸为僵尸吸血》、《千年血后》、《墓地的吃人族》等。还好大部分此类电影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没有流传到今天。

10年后,罗梅罗在一部备受推崇的《僵尸的黎明》(1978年)中,回到僵尸和恐怖片的主题,斯奈德重新执导了这部片后于2004年上映。虽然重新制作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票房取得很大成功,依然是美国赢利最高的恐怖片之一。这部影片讲述了某些未明的病毒激活刚死的人的头脑和躯壳,迫使他们跟人类作对,吞食人肉。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和中心地带成为了死亡之境,为数不多的几位幸存者被困在大商场里。这在观众脑海里留下了蹒跚僵尸身临其境的恐惧感。

受到有利可图的特许权驱动,罗梅罗在1985年又制作了另一部僵尸电影—《丧尸出笼》续集。在影片中,一些科技军人被潜行捕食的僵尸困在地下坑洼地里。电影受到批评家不冷不热的评论,让导演不再执导其他电影,直到2005年,他推出《死尸禁区》才重新回到银幕。这讲述了一个后末世世界的社区,他们被僵尸包围—被某种未知疾病激活的行走尸体—僵尸想破围而入。这部电影很成功,并启发了罗梅罗在2月推出的电影《死亡日记》。该片是关于几位被无脑僵尸困住的独立制片人发布的视频日记。

罗梅罗并不是唯一一位成功的“僵尸恐吓”电影制片人。2007年,达蒙·勒梅的《僵尸城》赢得了一片喝彩。在片中,他描述了一个僵尸之城,这些僵尸被神秘的寄生虫复活了。但最值得关注的此类题材电影,当数弗朗西斯·劳伦斯的《我是传奇》(2007年)。影片改编于理查德·马瑟森在1954年写的同名小说(之前在1971年,由鲍利斯·席格导演了《最后一人》)。该片讲述了罗伯特·内维尔的故事,他相信他是一场可怕的瘟疫中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幸存者之一,这场瘟疫从2009年的癌症治疗方法突变而来,全球已有90%的人口丧命于此,而且复活成为吃人僵尸,他们只能在夜间或在阴影中出动。该片的票房取得成功,并让出演内维尔的威尔·史密斯名声大震。

但是,更加有趣味、体贴人情的电影要数罗宾·卡皮罗导演的法国电影《鬼魂》。在本片中,一个法国小镇里,死人从坟墓起来,但他们没有攻击活人,而是尝试着融入社会,回到生前生活。本片为传统的僵尸题材电影提供了全新的视觉。

伴随僵尸电影欣欣向荣的是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和漫画对行走尸体兴趣与日俱增。市面上出现了好些以僵尸为主题、面向大众市场的平装书,书名如《僵尸岛》、《僵尸恐惧》、《不安分的死者》以及好多选集,这一切都包括希布鲁克的《在甘蔗园劳作的僵尸》。有些文章糅合了科学主题和伏都主题,为僵尸故事引进相对新的元素。例如,据说,人们用盐可打败僵尸。海地民间传说里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盐对僵尸有影响,虽然在欧洲传说里,盐可用来防御巫术和恶魔缠身,盐也可能出现在某些伏都仪式里,但并不确切。

市面上也有僵尸漫画书。其中最值得关注(也是最好的)的是《死亡世界》,这本漫画在1986—1987年由箭头漫画社(后来改为口径漫画社)在美国发行,持续发行了至少6期。漫画内容以加里·列得写的短小僵尸故事系列为主,配以文斯·洛克的精美插图。最近,一本名为《行走僵尸》的漫画非常成功,这本漫画由合影像漫画公司出版,罗伯特·科克曼创作,托尼-摩尔配插图。书里讲述了一个叫肯塔基的辛西安纳的社区,被僵尸统治的世界包围。漫画再次在大众脑海和大众文化里树立起僵尸的恐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