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朝臣心思(第3/3页)

而看着把李义琰问的哑口无言的文成公主,王神玉忽然又想到,这次姜相病情的好多小道消息,可都是从几个公主府最先透出信儿来的。

他的思绪迅疾转过一轮,对如今京中乱局更多了一分明白。

不过……这不重要,他要致仕最重要!

王神玉说了一句:“如招慰使所言。”以后,就再次咳嗽了起来。

而媚娘对王神玉的咳嗽充耳不闻,只对李义琰道:“李侍郎此言……”

李义琰连忙手持笏板站出来,只等皇后说完他好赶紧分辩!然而,皇后言尽于此,竟然不说了,只是最后瞥了他一眼,然后就不再理会他。

反而直接面对所有朝臣道:“今日常朝,还有一件最要紧的事,诸卿且议。”

李义琰:……啊这,这怎么都不给人澄清自己的机会呢!

他只得手持笏板继续站在那里。

*

而皇后所说最要紧的事儿,就是备旱灾。

若说年前,还是李淳风、姜沃这种专业人士能察觉出今年气候不正常,但现在,有些庶务经验的朝臣,也都会上书了,从去岁冬至到今年元宵,这都三个月了,天上一点雨雪没下啊!

今岁关中只怕必有旱灾。

只能尽最大可能备灾,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了。

媚娘手中拿着一份奏疏,也已经雕版印了许多份,此时则有宦官们发给每一个能够位列常朝的重臣。

“这是姜侯之前上书的《备咸亨年间门关中旱荒十二事》,你们先看一看吧。”

备灾从来不只是‘储备粮食’就完了的。这只能算是灾前预防的最重要的一项而已。

除此外,更要修堤梁,通沟浍,越是旱灾年间门,越要检修水利,能够引河渠灌溉干涸的农田,使得民有所耘。

再有就是李淳风也曾提起的预备旱后的疫情。

除此外,旱灾后次年往往还会出现蝗灾,若是没有提前防备,百姓依旧是颗粒无收,如此接连两三年下去,灾地的百姓就不免要变成流民,流民又可能变成叛军。

故而才有‘山崩(地震)川竭(旱灾),亡国之征’的说法。并不全是迷信,而是这种天灾之后跟着的人祸,实在可怖。

*

此时,朝上一片安静。

他们在看姜相,不,姜侯所书的关于今岁备灾的一条条细则。

不只有文成、王神玉、裴行俭、狄仁杰等与姜沃私交佳笃的朝臣,觉得心寒。

有不少在各署衙老老实实当差的臣子,不免都在心内要想一想:如姜相般无家族,无子嗣,一心为公的朝臣,只因没有打上东宫的标签,没有去东宫做过属臣,便要离开朝堂。

那他们将来又会如何?

这朝中,到底还是没有入过东宫的三省六部朝臣多啊。

而且……他们中许多人,正是从吏部‘资考授官’之后才做官或是升任的,而姜相除了是宰相,更是做了十多年的吏部尚书。

如今能位列四品,站在这常朝上的人,也有不少受过姜相的鼓励和提拔。

便是不念这份官场人情,那他们也要为自己害怕一下,东宫会不会把他们视为‘姜相一党’呢?

**

姜宅。

与此时紫宸宫正殿内云波诡谲的氛围不同,姜沃正安闲靠在熏笼上,与曜初闲话。

屋内烧的温暖如春,令人昏昏欲睡。

姜沃屈指算着自己的‘惩罚日’,想到已经过了大半,心情大好。

她现在精力不足,也没有跟曜初说起朝政,而是与她背了一段自己前世自己就很喜欢的话。

也算与今时今日事相合——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1]

加缪写人性,真是深入骨髓。

而曜初听后,先是一怔,之后便不由深思起来。她到底年轻,又是公主,对人性的复杂,了解的还不够深。

而姜沃则发散思维到:这便是先帝什么人都能用的缘故吧,不管是狄戎归降之臣,还是从前太子李建成的属官,以及隋末各个势力投奔而来的文臣武将。

确实也没人比他强。

**

姜沃岁月静好之际。

紫宸宫。

皇后开口不容质疑:“备旱之事需有人总任。”

“既然姜相病归,自今日起,中书令王神玉任此事。”

正准备下一轮咳嗽的王神玉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