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训徒弟(第2/3页)

“我又不傻!”秦文广嘀咕道。

将门当然是消费主力。

实际上,李逵主要针对的销售对象也是将门。怎么说呢?文人有钱的不少,毕竟文臣通过至亲经商也很普遍,虽然朝廷不允许,但挂在其亲族身上的商人身份,屡禁不止。

但要说到有钱,还是将门。

大宋有五十多个军州,除了一些边境的军州,有很多军州都在富庶之地。就拿淮阳军来说,地处徐州四通之地,往来商贾货物络绎不绝。这等军州比一般府都要有钱的多。对于奢侈品的渴望,也要大得多。最重要的数据就是,大宋一年的税收,七成用在军队上,怎么算起来,一年就是七千万贯。这笔钱,将门至少要拿走三分之一。

有钱,没地位,就需要发泄。

因为将门实在太惨了,就算是贵为太尉,大将军,在朝会的时候也说不上话。御史台怼过来,他们就会集体懵圈,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刚才作死了?

而秀有钱,穷奢极欲,也是将门唯一能够寻找的安慰了。

毕竟文臣就算是家族经商,也要考虑一个德望的问题。有才无德,是为奸。这一点,文臣的顾虑比较多,但将门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李逵也知道将门才是雪花盐的主流消费群体,不一定是最大的群体,但只要雪花盐在将门之中获得足够的知名度。商人就会蜂拥而至,要说没权没势的商人是最惨的。官商勾结的商人,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没有生意可做。但没有靠山的商人,既想要维持商人的体面,同时也要让合作者有信心其本钱的强大,唯一的办法就是砸钱。

于是大宋的受跪舔序列就变成了这样:文臣——将门——商人。

可要是按消费能力来分,那么就是商人——将门——文臣。消费能力最弱的是文臣,其次就是将门,最后是商人。

文臣是扬名天下的受众体,将门是引起热捧的主流,商人虽然花钱最多,但却成了最让人看不起的存在。只要文人追捧,将门和商人会同时热捧,中间少了一个传递的过程。剩下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经历,而是瞬间会变成一种井喷式的需求。

李逵也知道打开将门是雪花盐的关键,但有捷径可走,为什么不选择呢?

再说了,刘葆晟虽然是将门,但他的身份太低了,五品的武将,大宋一抓一大把,如果他是太尉,大将军,就另说了。可惜他不是。

是夜。

苏轼又睡不着了,很多名士都是夜猫子,苏轼也不例外,他拿着书看着,却感觉心烦意燥,仿佛有种情绪左右着他,让他不得安宁。

几次三番之后,他才觉察到是李逵。

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徒孙,苏轼一开始并不在意,将其当成寻常的晚辈来看待。可是等到书房问话之后,他却发现李逵不简单。不简单的原因很多,学问稀疏平常,且不说,还到处晃荡。苏轼是绝顶聪明的人,难道他会看不出李逵山窜下跳的到底图啥?

要说雪花盐的生意和李逵没关系,打死他也不信。

正因为李逵这小子求学还磕磕绊绊的,就开始琢磨做生意捞钱,引起苏轼的老大不满。但要是李逵才能平庸,他也不准备多嘴。反正这个徒孙他见过一次,以后就没心思再见了,打发回去让周元头痛去吧!

至于借用名声,他并不在意,想用就用。

可问题是,李逵这小子虽然热衷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可却有施政的才能。

而且似乎水平还不低,甚至在他之上。这才多大点年纪?要是严加管教,量才而教,不敢说苏门未来将出一个文坛新锐,但要出一个治世能臣并不难。更让苏轼郁闷的是,他竟然在李逵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能。

这小子,空有一座宝库,却不去珍惜。做师祖的苏轼就难受起来了,要说他待见李逵吧?不见得,这小子虽然傻里傻气的,实诚的让人手足无措。可有些才华是掩盖不住的,就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就算是流云能够遮蔽一晚,难道流云还能永远遮蔽星辰的光芒不成?

苏轼在施政方面才能欠缺,但眼光还是有的,苏轼可是看着韩琦,富弼,王安石、包拯这些大难到处跑的人。有没有能力,他看都看回来了,就是动手能力差一点,但不妨碍他看出李逵的与众不同来。尤其是他还是聪明绝顶的人,只要细细品味李逵说的话,就能感悟到李逵的手段。

新法,旧法,在李逵眼里什么都是。别看他自始至终没有评价过新法和旧法,可这小子傲气着呢?李逵并不是不想说,而是觉得说了没意义。新法和旧法对他来说,都是过时的玩意。

李逵施政的办法是——人心。只要能够左右人心,任何立场都不是问题。具体在治理地方上的办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