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军突进(第3/7页)

5月10日,西线战场的炮火开始轰鸣,盟军一片混乱,失误连连。此时的法国人已经犯下了一个惊天大错,他们用大量的资源修建了一座防御性的堡垒——马奇诺防线。安德烈·马奇诺[103]是一名“一战”老兵,1929年曾任国防部部长。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法国军队当时可以占据莱茵兰地区。然而,在随后的1929年至1930年,为了“安抚”德国,英国极力主张协约国军队撤出这一地区。马其诺当时说,要保证安全,法国就得修建发达的防御工事。这一防御计划于是成了法国人的沉重负担。显然,为了实现防御,法国得把它1/3的部队驻守在防线里。而德国人则没有必要在防线前方部署多少军力,只需留下几个师的中年老兵就可以了。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精锐力量和装甲部队投入到其他战场。这样一来,德军统一行动,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超强的战力(尽管德军坦克的数量本来就比盟军多一些)。德国将穿越比利时,法国人也是这样预料的。为了使战事远离法国北部,法军进入了比利时,并且在那里遭遇了他们所误以为的“德军主力”——德国B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有30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每个装甲师配备约200辆坦克。德军使用高超的战术打了一个大胜仗,攻占了全世界最大的堡垒——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德军用滑翔机运载伞兵,在堡垒上方实施空降。伞兵穿着橡胶鞋,以防发出声响,一落地就向通风孔和炮口投掷手雷。德军的行动非常迅速,很快就推进到了代勒河[104]一线,并在那里遭遇了法军和几乎所有的英国远征军。英法军队已经进入比利时,正在赶往荷兰的路上。进入比利时的法军是法国最为精锐的主力部队。然而,此时他们却正在被推入一个巨大的陷阱,后方只留下薄弱的兵力来防守法国。德国人破译了法军的通讯密码,知道哪支部队在驻防马奇诺防线,所以也能猜测出法国防线在哪一位置最为薄弱。由于法军的主力部队和所有的英国远征军都已经进入比利时,所以马奇诺防线北部边缘和比利时之间仅有少量的部队在守卫。他们沿着默兹河一线展开,指挥官情绪低落,士兵一副典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05]士兵模样,军容不整,无精打采,嘴里还叼着香烟,身上满是廉价葡萄酒的味道(每名法国士兵每天可以获得3升廉价葡萄酒,不过公平地说,这些士兵有一半是农民,而且当地的水源并不可靠)。几乎没有人想到,德军会从这里大举进攻。早在1914年,德军就曾使用47辆军用卡车在这里运输士兵,卡车只坏掉了一辆。此时,卡车和坦克技术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提升,阿登森林排满了长长的由坦克和各种车辆组成的队伍,还有大队的步兵和摩托兵,头顶还有空军掩护。这是交通管理的奇迹,坦克一旦发生故障就随即被清出道路,非常高效。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计划10天赶到默兹河,但坦克部队指挥官海因茨·古德里安[106]认为他可以把这一时间缩短到4天。最后,德国人在两天内就赶到了默兹河,并于5月15日下午3点用橡皮艇渡到对岸。

法军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107]几乎垂直扎向地面,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并投出半吨重的炸弹,在如此凌厉的攻势下,法国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坦克甚至火炮都陷入瘫痪。实际上,斯图卡式轰炸机飞行速度比较慢,如果法军不恐慌,这些飞机很容易被打下来。不过在1940年,法军确实十分慌张,因为德军飞机十分喜欢炫技。德军的这一重要优势在阿登森林结出了硕果。德国空军是陆军的补充,是“空中的炮火”。而英国皇家空军是为独立空战而设计的,重视远距离轰炸(1936年,英国建立轰炸机司令部,正式确立了这一点)。此时,法国和英国的轰炸机才刚刚得知德军已经穿越阿登森林。他们知道得太迟了。随后,英法两国的轰炸机开始攻击德军,由于当时是白天,所以它们很容易被德国空军的梅塞施密特–109式战斗机[108]击中。第一天,32架“战斗”轰炸机迎击德军,13架被击落,其余被击伤。“二战”史专家马克思·黑斯廷斯把这些轰炸机叫作“棺材”。由于飞机性能落后,法军飞行员士气低落。法国战斗机航速极慢,反应迟钝。而英国皇家空军担心,如果把飞机投入法国战场,那么不列颠群岛怎么办?德军继续推进。5月16日,德军坦克部队已经渡过默兹河。古德里安把停止进军的命令抛在一旁,命令部队急速推进。这一战法在历史上被称为“闪电战”,它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过来的。然而,闪电战并非德军发动此次战役的初衷,他们只是想把盟军赶出比利时,以防他们威胁鲁尔工业区。古德里安主张狂飙突进,他的上级,包括希特勒,都在担心他从南部受到攻击,并与大军失去联系。然而,古德里安继续推进,没汽油了就从法国人的仓库里寻找,没牛奶了就找法国人的奶牛挤奶。在他的右侧,未来的德国陆军元帅、战功赫赫的埃尔温·隆美尔[109]也率领坦克部队渡过了默兹河,开始掩护他的右翼。德军空虚的左翼可能受到攻击,但是,德国步兵也创造了神奇的进军速度,在阳光明媚的初夏里跋涉了一个星期,平均每天行军65公里。所以,当法军开始反击的时候,他们在坚决的抵抗面前遭遇了失败(大量难民涌上道路,漫无目的地奔逃,也严重地阻碍了德军的行动)。隆美尔的部队每日行军80公里。与此同时,法国司令员莫里斯·甘末林[110]认为他得守卫巴黎,于是古德里安所属的德军A集团军群的司令员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111]便放开手脚逼近英吉利海峡。一路上地势平坦,天气适宜,非常适合坦克开进。法军坦克从来没有像德军坦克一样集中作战(它们被部署在了错误的位置),而且分散的法军部队不断投降。就这样,伦德施泰特一路到达亚眠以及“一战”时的索姆河战场,最后于5月20到达了英吉利海峡附近的阿布维尔,此时距离德军渡过默兹河只有几天的时间。在德军逼近英吉利海峡的过程中,法军指挥官却还在担心德军会抢先抵达巴黎,占得先机。现在的灾难在于,英法两国军队已经在比利时被一分为二,而且由于鹿特丹遭到了猛烈的轰炸,荷兰也已屈服。在比利时,法军终于有效地抵挡了德军A集团军群的进攻,他们明白局势已经十分危急,所以战斗也有了起色。然而此时,法军的后路已经被德军A集团军群斩断。他们只能冒着德国空军的轰炸,随英军一起跌跌撞撞地奔向海边。而且,比利时也放弃了抵抗。后来,比利时国王遭到了严厉的斥责,但是比利时军队确实已经抵抗了足够长的时间,已经为英法军队向海边撤退赢得了时间。现在,法国人的斗志已经被激发了出来,德军的B集团军群也遭遇了法军顽强的阻击。在法国里尔,法军的4个师形成了一个口袋,对德军形成了阻截。法军的抵抗赢得了德国的尊重,也使法国得以体面地投降。在5月21日到22日期间,英法两军在阿拉斯附近组织了一次反击,进一步给德军敲响了警钟。此外,德国空军损失严重,飞机超负荷运转,修理厂不堪重负,半数轰炸机已经无法起飞。到了24日,希特勒终于下令暂停进攻。英军指挥官戈特子爵[112]斗志不减,他决心要把自己的部队从盟军的大混乱中解救出来,有序地撤向英吉利海峡旁的敦刻尔克[113]港。这里水道众多,有利防御。5月27日,撤离行动开始,当时预计只能撤回1万名士兵。但在此刻,英军的战斗机已经击退了德军的轰炸机,天气也终于好转。除去运送士兵的驱逐舰之外,另外还有几千艘各种各样的船只参与了撤离行动。最后,大约有34万名士兵(包括22.9万名英军士兵,其余为法军和比利时军士兵)成功撤离。不过,他们把重装备全部丢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