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王的改革(第3/3页)

这轮新的英俄危机中,英国首相格拉斯顿的立场相当强硬。他在英国国会呼吁:“谁是挑衅者是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情。我们只知道这是俄国人发起的一次攻击。我们得知阿富汗人在生命、精神和声誉方面均遭损失。我们知道这个打击已经损坏了一位君主——我们保护下的同盟者——的名声和权威,而他没有犯任何罪。我要说的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不能合上这本书说‘我们不再看它了。’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在这件事上使正义得到伸张。”格拉斯顿要求英国国会批准拨款1100万英镑的军费,并宣布俄国一旦向赫拉特推进即构成“开战理由”。最终,这场英俄危机以阿富汗-俄罗斯边界最后议定书的签订作为终结。1888年阿俄边界的勘定,暂时阻止了俄国势力对阿富汗北部领土的渗透。

北部边界问题解决,在阿富汗东部边界,尤其是阿富汗与中国接壤的帕米尔地区,俄国又加快了扩张步伐。阿卜杜尔·拉赫曼要求英国干预,英国却只关心用“缓冲国”阿富汗将俄国和印度隔离开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俄国领土与英属印度领土接壤。英俄抛开最重要的当事国阿富汗和中国,擅自就以帕米尔问题为核心的阿富汗东部边界问题展开谈判。1895年,英国和俄国达成协议,划定了在帕米尔地区的势力分界。英国俨然以阿富汗的主人自居,要求阿卜杜尔·拉赫曼服从俄国的条件,让出部分领土;英国还要求阿富汗接受狭长的瓦罕走廊地带。瓦罕走廊本属于中俄交涉地区,英国和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私自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归属。阿卜杜尔·拉赫曼不愿接受这样的条件,只是在英国答应提供5亿卢布的特别补助年金后,才勉强同意对瓦罕走廊进行名义上的统治。如此,英俄两国围绕阿富汗的争夺暂时告一段落。

紧接着,英国人又将目光投向阿富汗南方,阿富汗与印度的边界地区,盯紧了那里普什图人的土地。普什图人酷爱自由,英勇善战,虽居住在阿富汗境内,却并不服从国王的管理。英国人两次发动征服阿富汗的战争,均遭遇以普什图人为主的阿富汗抗英武装顽强抵抗,强悍的普什图人让英国人深感畏惧。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人一直向这里扩张势力,企图控制各个独立的普什图部族。英国人不惜违反《甘达马克》条约的规定,打通科贾克山隧道,将基达铁路从老恰曼延伸到新恰曼。阿卜杜尔·拉赫曼称英国人的这一行动是“将一把锥子戳进阿富汗的肚脐眼里”。英国人随后占据了克什米尔。面对英国的威胁,阿卜杜尔·拉赫曼支持普什图各部族的抗英行动。英印当局对阿富汗实施武器禁运,阿富汗则封锁基达车站,阿卜杜尔·拉赫曼甚至拒绝接受英国人的补助金。但是在英国加大压力的情况下,阿卜杜尔·拉赫曼还是屈服了。

1893年9月,英印当局向阿富汗派来了外交使团。外交使团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划定了一条分界线。该分界线由当时的英属印度当局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起草,因而以其名字命名,这便是著名的“杜兰德线”。杜兰德作为英国国王全权代表,与阿富汗国王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两位全权代表具体划定了这条边境线。这条长达2640公里的边境线将普什图人聚居的普什图斯坦地区一分为二,一半位于英属印度境内,另一半位于阿富汗境内。这部分英属印度领土后来被巴基斯坦所继承。至今,普什图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边界一侧,另一半在阿富汗边界一侧。被“杜兰德线”分割的普什图斯坦地区,直到今天依然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两国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杜兰德线”是否有效,一直受到争议。自“杜兰德线”出台以来,阿富汗的18届政府中只有4届政府接受该划界协定。

谈判过程中,阿卜杜尔·拉赫曼即曾表示:“如果你们(指英国人)把这些地区与我们同族同教的边境人民割裂出去,将有损于我在臣民心目中的威望,将削弱我的地位。而我的被削弱,也将有害于你们的政府。”他在喀布尔举行的宗教人士会议上呼吁边界各独立的部族进行“圣战”,驱逐异教徒的占领;他还写了号召“圣战”的小册子,在普什图斯坦地区秘密散发。1897年6月,普什图人爆发反英大起义,阿富汗境内部族乃至阿富汗军队士兵都有参加。英国人指责阿卜杜尔·拉赫曼与之关系密切。阿卜杜尔·拉赫曼辩解说,参加暴动的阿富汗人是晚上偷越边境过去的,“边界如此广阔,谁能防得住呢?”

普什图人的反英大起义历时一年之久。英国人虽镇压了起义,仍有4万多名英军驻扎在普什图斯坦地区。1899年,寇松勋爵出任英属印度总督,开始撤走英军,代之以当地部落武装。1901年,寇松在当地设省,将普什图斯坦地区分为英国人直接管辖区和自由部落区,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暂时缓和了普什图斯坦地区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