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第2/11页)

二、山水之乐也是家国情怀

那些被贬谪的士大夫,虽然还没有脱去公务员的身份,尚有闲职傍身,但已经远离政治中心,精神上和布衣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一边游历四方,一边替社稷担忧。

宰相寇准被贬地方任职时,常以旅游来寄托郁结心怀的政治苦闷与边患未平、社稷未固的忧思。他在游河阳(今河南孟县)河心亭时,不仅游而不能忘情,而且更添忧愁。他在《书河上亭壁》中写道:“峰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潇潇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立即提出10项政治改革主张,主持“庆历新政”。但因顽固派阻挠,新政未能实行。被贬谪的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在对湖光山色进行精准而美妙的描写后,范仲淹发出这样的感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对人生修为的态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他伤感的叹息。

另一位变法人物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依旧关心新法。他的大量旅游、登临之作,如《旅思》《登飞来峰》《游褒禅山记》《郊行》《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怀古》等,都表现出他在旅游观景中的政治情怀。

比如,王安石鄞县知县任满,返回故乡时路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寓意立志变法革新之心未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陆游在宦海沉浮中,时而仕时而隐的生活使他的足迹遍及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川、陕西等省。

陆游志向高远,恢复中原的抱负常使他魂牵梦绕,常感流光易逝,报国无门。他行走过半个中国,山水越美越使他难忘匹夫之责。陆游晚年蛰居山阴,在山明水秀,风景绚丽之处,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并以大量诗词描述故乡风物,但他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直到弥留之际,仍留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一生仕途几次沉浮,甚至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他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当地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66岁那一年,辛弃疾被启用任镇江知府。这位期望北伐抗金的老人,登临北固亭,感叹时光已逝,报国无门。他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名士们也总是可以从山水这本“无字之书”中,追求真知卓识,领略自然与人生的意义。

程颐的老师周敦颐,晚年退居庐山莲花峰下。面对满池莲花,他能体悟到景物教给人们的为人之理:

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景寓意,在赞美莲花品格的同时,讽喻追求富贵显达的世俗风尚,表现了不愿与世沉浮的情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一生极爱风景名胜之旅,仅在济南就游乐舜泉、趵突泉、金丝泉、大明湖等几十处景致。他在《城南》中写道: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通过桃李之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