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宅所获函电文件检查报告(第5/8页)

对租界会审公堂未公开宣布证据,外间颇有不满。《民权报》曾就此发表评论道:

法庭何以公开审判?以征信于国民也。会审公堂为上海租界特有之公堂,即不欲征信于国民,亦应征信于上海市民也。上海为各文明国人士会聚之地,宋先生被刺案为世界人道上所最可悲之事,公堂审判此案,当然公开。今既公开矣,则一切证据之辩论,亦当然应当使听审者明白其真象。而既不宣布证据,亦不公开辩论,以至要之犯罪证据,乃仅以传观了之,然则公堂其以此案关系中国政府,于中华民国太不名誉,故不愿宣布之耶?苟然也,则会审公堂误矣。[44]

证据移交中方后,因其内容主要为应夔丞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往来函电,故必须洪述祖到案,才有可能定谳。但洪述祖此时已闻风潜逃至德人所管辖之青岛,而德国总督“必索取证据后,始允交洪犯至沪,受法庭审判”。故4月23日,程德全会同黄兴、伍廷芳、王宠惠等齐集交涉使署,检验物证,决定将应、洪往来函电要件寄至都中,俾得凭证,索取洪述祖早日归案讯办。[45]众人“以此项证据关系匪轻”,“似未便将原物寄交”,最后由黄兴等提议“将此项证据制成铜版,印刷多份,分寄北京总统府及内务部、司法部各机关”,“其字迹与字码永远可以保存”。遂由陈贻范招一摄影师,在交涉使署当众将重要文件分别摄影,原物则“暂存在交涉使办公处妥为保存”。[46]

4月25日,上海《时事新报》率先公布10件关键证据。[47]当晚12时,程德全、应德闳通电大总统、参议院、众议院、国务院,报告了案发以来租界会审应、武二犯,引渡二犯,移交证物,以及程、应等会同上海地方检察厅长等检查、拍印证据情形,并将主要证据“撮要报告”,共罗列了22件。电曰:

大总统、参议院、众议院、国务院鉴:前农林总长宋教仁被害身故一案,经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暨法租界会审公堂,分别预审,暗杀明确,于本月十六、十七两日,先后将凶犯武士英即吴福铭,应桂馨即应夔丞,解交前来。又于十八日由公共租界会审公堂,呈送在应犯家内,由英法捕房总巡等搜获之凶器,五响手枪一支,内有枪弹两个,外枪弹壳两个,密电本三本,封固函电证据两包,皮箱一口;另由公共租界捕房总巡,当堂移交在应犯家内搜获之函电证据五包,并据上海地方检察厅长陈英,将法捕房在应犯家内搜获之函电簿籍证据一大木箱,手皮包一个,送交汇检。当经分别接收,将凶犯严密看管。后又将前于三月二十九日在电报沪局查阅洪、应两犯最近往来电底,调取校译,连日由德全、德闳会同地方检察厅长陈英等员,在驻沪交涉员署内,执行检查手续。德全、德闳均为地方长官,按照法律,本有执行检查事务之职权,加以三月二十二日奉大总统令,自应将此案证据逐细检查,以期穷究主名,务得确情。所有关于本案紧要各证据,公同盖印,并拍印照片。除将一切证据妥慎保存外,兹特先撮要报告。(下略)[48]

4月27日,“《民权报》抄证据43件,送各报登载”,随即《中华民报》于当日刊登《铁证》,公布了43件函电文件,并“送铜版印件,要求非国民党各报同登”。[49]《民立报》《神州日报》也在当日刊登《宋案证据之披露》,前者公布了44件,后者公布了43件。[50]随后几日,《申报》和《顺天时报》又先后连载《宋案证据全录》,均为53件。[51]

宋案主要证据由此大白于天下,举国为之震动。需要指出的是,在程、应发出通电前一天,由于武士英在狱中突然死亡,各方议论纷纷,《神州日报》曾为此发表评论,提醒当事者应尽快将证据全数公开,否则人心将更疑惑。其言曰:

凡应犯家中搜出之罪证,尤当及今从速宣布,尤不可不及今将搜得之物全数表示,以供研求,俾其真际豁露,不致再为造谣者利用,此固确不可易之办法也。若必掩此露彼,但为断章取义之宣布,不使事外之人窥见全体,则人心之疑,必且加甚,此案即欲祈成信谳,其戛戛乎其难矣。此又吾人所敢为当事忠告者也。[52]

证据宣布后,由于程、应通电中有“撮要报告”字样,舆论果然纷纷提出质疑。就在4月27、28日,一篇题为《宋案证据之研究》的文字,先后在《时事新报》《神州日报》《大共和日报》《申报》《时报》《民报》《民声报》等多家报纸刊出,随后几日又被《大自由报》《国报》《新世纪报》等转载。其中写道:

应夔丞家内所搜出之物件甚多,在理应一律宣布,无论其关系宋案与否,庶足以息群疑而见真际。若有所宣布,有所不宣布,则所不宣布者果属何物?有何原因而不宣布?由是所宣布者亦不足以坚国人十分之信心。此关于宣布宋案证据一定不易之理也。[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