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统天下(第8/9页)

其实,当时哪个国家都残暴。五国没有做出那么大的残暴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弱,根本无力做这些事。

秦国能从一个边远小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靠的不是残暴,而是他们无与伦比的进取心。他们自从献公开始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历史牛人进入秦国,于是便有了商鞅变法,军事内政齐修,终于可以强大起来。为日后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万世之功

嬴政从十三岁登基成为秦国最高领导人,到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还不满四十岁。

他认真总结了一下,觉得自古以来,真的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的功绩跟他一样大,即使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差得老远。

于是,他认为,自己如果只称王,跟周王处于同一个级别,那级别也太低了,还是搞个史无前例的称号吧。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也认为,再称个王,实在跟老大的功绩无法匹配,得改个称号。三人连夜翻书,想找个史上最牛的称号送给老大,让老大高兴一把——老大多一点儿高兴,自己就多一点儿利益。三人翻书之后,发现古代最牛的称号只有三个: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又是三个称号中最牛的。因此就建议老大以后称泰皇。

嬴政一看,觉得这个虽然很好,但不到位。这几个家伙到底只能做大臣,连找个称号也没有气魄。

于是,他决定自己开动脑筋来搞定这个称号。

既然传说中有三皇五帝,那老子的功劳应该是他们的总和。那就把他们的职务也总和起来,叫皇帝算了。

皇帝这个称号真牛。后来一千多年,从没有谁改过这个称号。

既然最高领导人的职号已更改,别的也得跟上。于是,以后皇帝出的文件都得叫“制书”,下达之令叫“诏书”。皇帝的自称也不要再叫“寡人”、“孤”之类了(这几个称谓也太难听,才一登基,就成了孤寡老人),而是称“朕”。

当然,一些传统还是继承的。比如自己称了皇帝,还得追认一下老爸。他老爸以前是庄襄王,现在也得提他几个级别,称为太上皇,至少也得与一个“皇”字沾边。

他下的第一个制书的全文就是: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死后,由儿子来议论老爸,由臣子来评价皇帝,那是一点儿意思也没有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废除为帝王上谥号的政策。老子现在是始皇帝,以后的接班人都按序数来算。下一代为二世,再下一代为三世。依次类推,到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这多方便啊。

这哥们儿以为这样方便。哪知,后来陈胜吴广却觉得一点儿也不方便——当然,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这个万世,后来没有人继承,但他搞的另一套后来很有市场。

那就是将邹衍搞的五行学说,也应用到朝代更替里来。

根据邹衍开设的这门课程,周朝是火德。按邹老师教材里给出的公式,就是水能克火。现在秦能代周,所以秦是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朝的代表色是黑色,衣服、旗帜等标志性的东西都要用黑色。一人黑一点,大家黑一片,谁也不怕黑谁了。

秦国自商鞅以来,设置郡县,中央的权力很集中,这是对传统体制的一个革命性的改革。这个改革,使得秦国的国力大为雄厚。

现在统一六国了,那个丞相王绾觉得这个郡县制还是不很理想,觉得还是封建制度好,于是就对嬴政说:“现在燕国、楚国、齐国故地离首都太远了,如果不封个王过去,只怕不好控制啊。”

嬴政把这个议题交给大家讨论。

李斯不同意。

“不同意得有个根据啊。你说一说为什么。”

李斯说:“以前周文王、周武王把他们的姬姓封得太多了。后来这些姬姓的人渐渐就疏远起来,最后干脆都撕破面皮,你打我我打你。虽然都是姬姓一家亲,可一动上枪杆子之后,大家就都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而周王朝又管不住。这是个历史教训。现在咱们好容易搞了个郡县制,全国都分为郡和县,对各位皇子和有功之臣,都给他们奖赏,让他们只有钱却没有势力,这才好控制。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对朝廷有其他想法。这样的策略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所以,千万不能再恢复那个落后的封建制。”

嬴政一听,李斯的话很正确,立刻表示同意,说:“此前天下乱成一锅粥,打了这么多年,就是因为有这个王侯的存在。现在天下刚定,又给这些人立国,等于是又给他们划了势力范围,让他们又有枪杆子。这跟又培养战乱有什么区别?到时,再搞维稳就太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