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第6/7页)

小小的一个“马”字,一个老粗军阀的无知,却成了这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虽然说这件事

阴错阳差之间,实在只能让人无语了……

其实类似的笑话,军阀们还闹过不少,有些还被传为奇谈。比如陈树藩有一次与靖国军郭坚在陕西境内大战,郭坚抵挡不住,拍了封电报到时任河南督军的赵倜,一共十六个字:“陈贼打我,你贼不管;我贼完了,你贼不远。”言简意赅,大俗若雅,可谓奇葩。

省字能省到什么程度才是个极限呢?全世界最短的电报是法国文豪雨果发出的,他写出巨著《悲惨世界》后,把书稿寄给了书商。由于急于想知道读者反映和销量如何,雨果就给书商发去了一条全文只有一个标点“?”的电报,灵犀在心的书商则回复“!”,雨果于是放心。而中文最短电报的世界记录是半个字,记录保持者是民国有名的“白发才女”张允和。

话说民国初年,苏州城九如巷住着一家名门,家主名叫张冀牖,又名张吉友。说起张家的先祖张树声,可是大大有名,此人是淮军将领,李鸿章属下重臣,积功升至两广总督。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他手创“树字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平定朝鲜壬午政变的吴长庆等名将都出自他的麾下。

张树声身为封疆大吏,自然传下家财无数,据说仅张家名下的良田就有万顷之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豪富之家。按理说,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只要不过于浪荡,那真的是可以躺在父祖余荫下吃喝玩乐一辈子了,但张冀牖却是这个豪富之家中的一只黑羊。他生平洁身自好,不赌博、不吸烟,不喝酒,虽然出身武门,生平却只爱结交教育和文艺界人士,和蔡元培、胡适等名人以及张闻天、侯绍裘等中共早期党员交往颇密。他在苏州投资创立了乐益女中,聘请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名流任教,此地后来还成为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中共独立支部所在地。

更加难得的是张冀牖虽然出身旧式家庭,却有一颗开明的心,对子女的教育和恋爱从来不做限制。曾经有人托媒人向他提亲,他笑嘻嘻地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这在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风气下真是难得。他给四个女儿取名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每人的名字里都有两条腿,就是寄托了希望女儿们能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的心愿。为了避免子女受到家族不良习惯的侵袭,他还学习孟母三迁,从老家合肥先迁上海,后来又搬到了风景秀丽的苏州定居。

在这样的熏陶下,张家的六子四女,皆有不凡成就。不但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成家立业后,都各在文学和音乐领域有颇深造诣。特别是张家四姐妹,更是钟天地之灵秀,个个或慧黠、或温婉、或俏皮,被人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她们在家中自办了刊物《水》,自家人写、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家庭文学刊物(1996年2月,此刊在北京复刊)。叶圣陶由是感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事实也的确如此,大姐元和嫁给了昆曲名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周有光结为连理,三姐兆和的夫君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小妹充和则远嫁了外籍汉学家傅汉思……每一对都是琴瑟和鸣,相守情深。虽然不比唐代名将郭子仪七子八婿的富贵逼人,但张家的后代也自多几分闲逸的诗情乐韵吧。

顺便插一句,张家的后代虽然已经在全世界开枝散叶,但六子中的老五张寰和先生一家如今仍然住在苏州五卅路与十梓街交叉口西北侧的九如巷,本书读者如有机会,可以到此一访。

这个有名的“半字电报”风流佳话,就发生在二姐允和和其三妹夫沈从文之间。

有这么一个说法,代表中国近代小说最高成就的是所谓“双城记”,意即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的《边城》。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被很看重他才华的胡适邀到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然而他本性木讷内向,不善言辞,小说写得好,教学却非其所长。当时胡适给他上一次课的酬劳是大洋6元,可沈从文生怕迟到,紧张到第一次上课花了8元钱雇了包车匆忙赶去。课讲的也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引得台下女学生们笑声一片。

头次上课虽然失败,可沈从文不悲反喜,因为他一眼就喜欢上了台下偷笑的一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张家三女张兆和。

张兆和当时在中国公学读一年级。她不像二姐允和是个飞扬洒脱的急性子。却也自有自己的小性格在。要好的女同学因为兆和皮肤微黑,又喜欢穿男装,给她取了个绰号“黑牡丹”——这恰恰对了沈从文的胃口,他笔下《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都是黑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