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北京的沦陷(第2/5页)

通过观察,美军发现大概是由于年久失修的缘故,广渠门有一段城墙的墙面并不是整齐光滑的,而是在砖块之间有很多的缝隙,形成了许多小洞和突出点。而更巧的是,这段城墙正好处于两段城墙连接处有角度的地方,正好是城墙上清军交叉火力的死角,上面还无人防守!

也就是说: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正好可以攀爬而上!

机不可失!

一部分美军重新发起冲锋,以佯攻掩护另外一些士兵溜到墙根下,然后他们开始手把手地往上爬,爬呀爬,终于爬上去了!他们用绳子将步枪吊了上去,大功告成!

已经爬上广渠门城墙上的美军猫着腰,从背后接近清军,开始扫射!

城墙上的守军还在认认真真地射击下面佯攻的美军,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美军竟然会从天而降,出现在自己的背后!而就在他们发愣的过程中,美军已经射杀了多人,清军士兵终于清醒过来,他们扔下枪就跑!

城墙上的美军打开了城门——广渠门就这样被美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美军轻轻松松地进入外城,而跟在他们身后一起进入外城的,还有英军。

跟俄军、日军提前出发不同,也跟美军按时出发不同,英军是四支队伍中唯一一支延后出发的队伍——孟加拉兵和印度兵一直睡到8月14日下午才出动,等他们到达原本分配到的广渠门前时,正好看到了美军开城门的这一幕,于是他们就没放一枪,跟在美军屁股后面进来了。

进入外城的美军在街道上转悠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什么地方可以通往内城,还是得攻城门。而英军却是有备而来,他们甩掉美军,先直取天坛,第一个占领了皇家园林,然后径直朝使馆区方向扑去。

使馆区在内城,看来英军至少还得攻下一座城门,不过他们并不需要这么做。

因为他们知道一条进入内城的通道——下水道。

在元大都时代时,都水监郭守敬从西北的昌平向东南的通州开挖了一条接漕船的人工河流——御河(也就是今天的通惠河)。它从西边的玉泉山开始,经颐和园里的昆明湖、积水潭、中南海,从崇文门城墙下穿墙而过直达通州,与京杭大运河相连。南方的粮船可以一直开到积水潭,积水潭旁边修建有许多大型皇家粮仓(所以如今积水潭旁边很多的地方都是以“仓”命名的),后来积水潭水域面积逐渐缩小,形成了今天的什刹海——也叫后海。而御河也年久失修,渐渐荒废,在穿过内城崇文门城墙下的这段河道,塞满淤泥、垃圾和粪便,成了名副其实的下水道,里面还竖起了一道铁栅栏,如果有人砸开铁栅栏,想爬进去也是可以的——就是条件不怎么样。

这样隐蔽荒凉之地,一般的京城百姓也不会清楚的,英军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使馆之围”时,趁着当时使馆区外武卫军中军的警戒有所松懈之际,窦那尔派出了一位信使,将一张标注皇宫、天坛和使馆区位置的北京地图秘密送往当时还在天津的英军,以方便将来进攻北京时英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使馆。窦那尔也是不太清楚是否有这条下水道的,但他派出去的这个人,却是一个清国人,而且就是京城本地人,他从下水道里爬了出去,成功地将窦那尔的密信送给英军,并且把有下水道可以通往使馆区这个秘密顺便告诉了英军。

英国人一直保藏着这张地图和下水道的秘密,从来没有告诉过其他各军(也是很狡猾狡猾地),所以当进入外城的美军很快找不到北时,英军按照地图直奔天坛,先占领了这个宝地。现在,他们就要开爬了。

爬下水道这样的事情自然是要交给付过钱的人去做的,那就只好麻烦来自孟加拉和印度的大哥们了,而这次他们倒没有退缩,只要不让他们上前线冲锋,爬个下水道算什么啊?在百姓们的围观之下,孟加拉兵和印度兵捏着鼻子,“扑通扑通”跳入水中,砸开栅栏,向前爬去。

8月14日下午,最迟出发的英军以零伤亡第一个冲进了内城,第一个到达使馆区。活得好好的公使们戴着礼帽、拿着文明杖接待了他们,而站在他们面前的英军士兵们却一个个满身是泥,不停往下滴臭水——这到底是谁来“解救”谁啊。

看到英军进来了,康戈尔立即命令使馆工作人员站在内城城墙上向美军打出旗语(莫尔斯电码),告诉他们还有下水道这一捷径,于是美军也跟在英军屁股后面爬进来了。他们成为继英军之后第二支到达使馆区的队伍,只有一人在攻打广渠门城门时阵亡。

第三名是俄军,他们动手最早,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伤亡100多人,最后才进入内城。

最后一名是日军,他们太认真了,对周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最后他们差不多把整个朝阳门轰塌了,才在8月14日深夜进入使馆区。日军的伤亡接近300人,又是四支军队的第一名,每一个日本兵的脸上都写满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实现了丰臣秀吉、山县有朋等人的梦想:持枪站在中华帝国国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