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23/46页)

1900年夏天,那些倒在北京城大街小巷里的帝国的臣民们,有谁会知道掌握着帝国命运的军机处其实就犹如帝国乡村中张长李短的土炕头——生民就是这样如同草芥了。

没有适当的理由来解释,中国北方的一个人口仅仅百万,1599年才有自己的文字,1601年因为开始实行八旗兵制才把部落间尚不十分紧凑的同盟相对地组织起来的游牧民族,怎么会在1644年仿佛是一夜之间便赢得了主宰广袤的中华国土的权力,开始治理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数亿的人口和无边的田地的庞大的帝国。一个不知是野史影响了正史,还是正史影响了野史的解释是:1644年春天,一个叫做吴三桂的明代将军,因为一个爱妾的丢失而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将军打开了踞守中原的山海关的大门,结果影响了数亿中国人今后几个世纪的命运。

1900年,满族人已经有效地统治和治理这片辽阔的国土达二百多年了,至光绪已是第10代皇帝。

满族人在统一中华全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皇帝勤奋努力,官员齐心合力。大清中叶以前的某段时期,尤其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的百年间,满族人治理的这个帝国曾经达到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高峰,中华帝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土辽阔,国防稳固,经济繁荣,政治靖和,人称“康乾盛世”。

但是,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个种族的国家,只要是帝王专制的政权,几乎没有异样地会演奏出创业、发达、衰败三部曲,如同某种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抗拒。

大清帝国政权的衰败是从乾隆中叶,即帝国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开始显露的。太平盛世,丰衣足食,享乐之风渐起,直至奢华日盛。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皇家船队奢侈到了倾尽人间想像所能及的富丽堂皇,皇帝所到之处眼前无不是地方官员进献来的人间宝物,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开始了“行政”搜刮,泱泱帝国终于裂开了它走向腐烂的第一道缝隙。到了光绪年间,效率低下、贪污成风、奢侈腐化等官场上的一切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帝国官场的风俗,所有的帝国官员都公开而自然地向世人袒露着最丑陋最肮脏的官场游戏规则:官可价得,政可贿成。——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中最黑暗最肮脏的部分。历史的明鉴是:每当一个政权的官职演化成一种彻头彻尾的商品的时候,这个政权就不可避免地开始危险了。大清帝国的官职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商品,是因为无论官职大小,帝国的官员们“无官不贪”。光绪年间的帝国官职根据大小都有明码实价,“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如果是“一任贪知府”呢?闽浙总督颜伯焘被革职后回广东原籍时,其随带的财物之多成为当时整个帝国最轰动的新闻。有人站在码头上数他的行李,七百多名搬运工日夜搬运,搬了整整10天。慈禧太后应该是帝国最大的“官”了,《清稗类钞》中曾有记载说,慈禧早在甲午战争以前,就有“私蓄”折英国币制1500万英镑。这些“私蓄”在联军占领北京她仓皇逃亡的时候,被埋藏在了紫禁城里的地下。1901年她回京之后,发现所藏的金钱已被盗走了一部分,剩下的大约还合900多万英镑。但是,没过两年,她的“私蓄”猛然增至合2500万英镑。按照当时的货币兑换汇率换算,约为中国白银8000万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款项从何而来?来自官职的买卖。任何一个官职的空缺都是交易的机会。而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就可以是官职的最大囤积商和出售商——“慈禧卖各种肥缺,以为常事。”况且,帝国的海关监督、税官监督、织造、盐政等公认的“肥缺”都属于她的私人财产而一直“悬价而卖”。慈禧卖的全是巡抚、督军以上的大官,她的大管家李莲英是这些买卖的“中间商”。各省巡抚的职位是最值钱的,即使经过李莲英的中间折扣,到慈禧手里的依旧不是一个小数目。

卖官的风气传到各大臣和满族贵族时,暗中的交易就更加难以描述。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庆亲王奕?等都是帝国最著名的受贿者,这些掌握着国家重要权力的亲王们生活糜烂的程度令世人不可想像——“花银像流水一样”,而银子的来源谁都明白。庆亲王奕?知道他之所以能够“有官可卖”依靠的是谁,于是对慈禧的贿赂手段无以复加。胡恩敬《国闻备乘》中记载道:

麻雀之风,起自宁波沿海一带,后渐染于各省。孝钦(慈禧)晚年,亦好此戏。奕?谴两女入侍,日挟数千金与博,辄佯负,往往空手而归。内监宫婢,各有赏犒,每月非数万金不足供挥霍。又自西巡以后,贡献之风日盛,奕?所献尤多。孝钦亦颇谅之,尝语人曰:奕?死要钱,实负我。我不难去奕?,但奕?即去,宗室中又谁可用者??盖奕?贪婪之名,上下皆直言不讳,言路以次参之,宜孝钦付之一笑也。然孝钦即知其弊,不急罢贡献,犹纵两格格入宫,以博弈戏为事,则未免累于嗜好矣。(胡思敬:《国闻备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