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41/53页)

礼部官员“相顾错愕”,战战兢兢地在祖宗的典册中寻找自己被撤职和王照连升三级的依据,结果是:“盖自通籍以来,未见此不测之赏罚!”

紧接着,光绪又下了一道更令人惊骇的圣旨:任命四位新军机章京——光绪皇帝没有任命二品以上官员的权力。四位新军机章京是: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帝国的历史在这一刻发生的事可谓开天辟地,因为这四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实际上已是帝国新任宰相。

还是没有康有为。

四个新宰相中的三个人是南方封疆大臣张之洞推荐的。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首先,帝国南方的高级官员身处较早开放的土地上,虽为朝廷命官但观念已经超越封闭腹地内的朝廷,这一点在帝国今后的发展历史中是有极其特殊的意义的;另外,帝国官员的使用永远是在官场的范围内循环再生,没有任何背景的康有为必然永远进入不了帝国官场的高层之中。

帝国的法典规定,二品以下官员不能随便上朝,于是,光绪又找来几个心腹太监作为他和四个年轻人之间的联络人。

光绪已经把制度局以另外一种形式设立了。

军机处,帝国最高的权力中枢,位居一二品的军机老臣们眼看级别仅仅为四品的四个年轻人跑来跑去地忙,他们却被皇帝冷在一边,于是,一窝蜂地跑到颐和园,见了慈禧天塌地陷般地磕头痛哭。

9月6日,新军机章京被任命的第二天,光绪皇帝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遭到慈禧的迎头痛骂。光绪涕不成声,“哭谏”不止。

事到如此,无论是光绪还是慈禧都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

慈禧不能任凭局势这样发展下去,因为她的权力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康有为们感觉到了来自慈禧的巨大威胁。康有为对他的同仁说:必须除掉这个老太婆,不然一切都完了。“要尊君权”,就非“去太后不可”。具体的办法是:“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太后。”

于是,9月11日,光绪皇帝收到一份奏折,名为《密保统兵大员折》,奏折中极力赞扬袁世凯所训练的天津“新军”,极力描绘了袁世凯“人才难得”。奏折向皇帝建议:召见袁世凯并且破格提拔。

这份奏折是以礼部侍郎徐致清的名义写的,但实际上是康有为亲笔为之。

帝国的变革到这一天已经是第91天了,心中忐忑不安的光绪但愿自己手中能够掌握一支军队,于是当天批复:传知袁世凯,即行来京陛见。

这是一个没有保密的明发上谕,且是经过荣禄之手,因此,瞬间天下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不了解真相的“新军”士气为之一振,更高兴的是同样不了解真相的袁世凯,他认为自己的官运就要来了,于是特别感谢虽然没有官职但能和皇上说上话的康有为,夸康有为“真是旷世之才”——人到这个时候,最容易混淆幸福和灾祸。

帝国内毕竟还有清醒之人。那个建议皇帝陪同太后到外国游历的礼部六品主事王照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康有为的这个举动必将造成大祸临头了。王照已经没有办法阻止,于是写了一首诗:

内政何须召外兵,从来打草致蛇惊。

■词已辟臧三耳,岂料乘机起项城。

项城,袁世凯之字。

王照说得不错,确实打草惊蛇了。

9月13日,在慈禧的安排下,荣禄开始大规模向京城周围调动军队。

9月14日,袁世凯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的袁世凯忙着拜访各位京官,而他听到的小道消息令他目瞪口呆。京城从来都是盛产小道消息的一个政治城市,连贩夫走卒都能够生动描绘朝廷里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新闻。袁世凯听到的消息包括:六部九卿很快就要全部撤销了,康有为们的“新党”要执掌大权了,维新党要专门设立鬼子衙门请洋人来管理国家,皇帝信奉天主教了,现在的衣服样式要作废了,等等等等。其中有一条消息最让袁世凯不知所措:太后已经下旨意,秋天要和皇上一起到天津检阅部队,太后准备借检阅的机会把皇帝杀了——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会明白,这是康有为们玩弄的一个把戏,给他们的“去太后”寻找的一个不存在的理由。慈禧要是真的想杀皇帝,她仅仅需要一剂砒霜或者是一根丝带,找一个太监就能把事情办得干净利索。她27岁那年杀肃顺等王公大员,杀了之后人们才知道。政治阴谋已经玩得十分熟练的慈禧何须像康有为们所描绘的那样,得兴师动众地跑到天津,在众目睽睽之下杀掉皇帝?这一切仅仅是康有为这样的幼稚文人才能编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