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9/19页)

裴寂的话再次触到了李渊的痛处,这也是他最担心的,自己“出窝”去捣隋朝老窝,刘武周要是趁自己离开太原,又抄了自己老巢怎么办?如今,自己陷入泥沼,处在一个极度不利的位置,要是刘武周真攻太原,以留守太原的儿子李元吉的能力,很难抵挡得了刘武周的进攻吗?若那隋军又从各方向自己围拢,自己不就成了困兽了吗?何况,那去和突厥议和的刘文静还没回来,突厥会不会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又出尔反尔……

李渊越想越害怕,有些急了,问:“裴监有什么好办法解目前困局吗?”

裴寂从李渊的表情中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还是李渊想听的答案。

“依在下之见,如果雨继续下,我们还是前进不得,倒不如后退,毕竟太原还是大将军的地盘,大将军的福地。”

裴寂慢慢说,他一刻都没忘记观察李渊的表情变化,他要随时根据李渊表情的变化,调整他的话语。

果然,李渊长舒一口气,此时,他就想这么做,就想退回太原,只是自己不好提出而已。对李渊而言,太原是他的避风港,只要进了太原,就什么都不用怕了,做起事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后退,避险,保存实力,伺机而动!”李渊想,“此时,好像这是最好的办法。”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李渊即刻召长子李建成到了他的营帐中,向他分析了目前所处的处境,即将面临的危险,以及后撤的好处。李渊没有召李世民来商量这件事,想必是他决定了,又料定李世民会反对,便不如不叫他,自己直接下命令好了。

父亲的后撤决定,李建成也没想到。他们是太原百姓敲锣打鼓地送他们出太原的,再灰溜溜地回到太原,别说老百姓会失望,就是士气也会受到影响。只是,这些话他没有说出口,因为就在父亲召他来将军帐中时,他得到了另一个坏消息:后勤粮草供应没跟上来。应该是天气的原因,被堵在了某个地方。还有,很多士兵因为下雨和潮湿的天气,得了湿气,生了病,搞不好还会成为疫病,在军中传染……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李建成沉默着。

“咱们只是退后休整!不是不前进,更不是不攻长安。”李渊见儿子沉默,解释说,虽然他已经决定了,但他还是希望李建成能认同他的看法,“当然,我是说如果雨还不停,还有越下越大的趋势的话,我们就后撤,退回太原。雨不停,我们怎么走?走不了,与其在这里耗着,消磨士气,倒不如退回太原休整!”

后撤虽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可也是一个减轻损失的办法。李建成点了点头,同意了父亲的决定,并把粮食供应没到,士兵生病的事说了。李渊更是觉得自己的后撤计划是对的,也就更加后悔没有在出发前敬敬神,算算日子。

大雨阻路,粮草未到,士兵生病……李渊一下子联想到了公元598年10月。那时候,隋文帝雄心勃勃,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作行军元帅,周罗喉作水军总管,率大军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隋文帝当时之所以派出这么大的阵仗,是因为他志在必得,希望灭高丽能像公元588年儿子杨广灭陈一样顺利。

当时,对于这场仗,李渊还和妻子窦氏讨论过,两个人对此仗的结局产生了分歧,李渊觉得这场仗隋军一定会赢,高丽必定会在这次被消灭。但妻子窦氏却有不同意见,她说:“想要赢这场仗,天时地利更重要,天气好,隋军赢;天气不好,谁能赢就很难说了。”

李渊虽然知道妻子的谋略远超于常人,甚至超过了他,但觉得妻子这次一定看走了眼。隋军可是十万大军啊,十万大军能拿不下一个高丽?可结果呢?一切真像窦氏预料的那样,汉王杨谅率领的陆军一出山海关便遇到了雨季,泥泞的道路让兵马行走艰难,再加上粮草供应不足,有士兵得了病,因得不到尽快医治,很快就蔓延成为疫病……最终,他们虽勉强进入辽水,战斗力却大大减弱。而那周罗喉率领的水军,又因为遇上大风天气,发生了沉船事故……水路两军,都因为天气,不得不归师回朝,死伤者众多。

莫非,我们这次也像隋文帝派兵攻高丽?李渊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在那时候,李渊的三军,处在天时、地利都不占,甚至连“人和”也因为士兵们的病情而有所减弱,这样的队伍,能成功进入长安,夺得天下吗?这么看来,李渊当时的后撤想法,并非是因为他的懦弱,完全情有可原。

(6)

受到坏天气影响,心情变糟的还有很多人,李世民的营帐里,就有人在大发牢骚。那人是长孙顺德。抱着满腔热情,想要直驱长安的长孙顺德,犹如做好了准备的拳击手,在去往拳击台的路上被人挡住了道,空有力量得不到释放,别提多难受了。长孙顺德无处发泄,只好跑到李世民的营帐里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