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12/19页)

李世民先是称呼父亲为大将军,分析局势,然后又称呼其父亲,以情感动……不管站在什么角度,他都分析得条理清楚,说得真切动人。

李渊心里五味杂陈,看着面前的儿子。

泪水、雨水混杂在一起,将李世民那张英俊的脸冲刷得变了模样,李渊眼神模糊起来。

“大将军!大都督所言即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啊!”长孙顺德也在旁边也说。

李渊抬头看了看天,握了握拳头,然后又是长叹一声,冲李世民和长孙顺德说:“你们都起来吧!”

“父亲不改变决定,孩子就长跪不起!”李世民倔强地说。他想好了,一定要让父亲改变决定,决不妥协。

李渊沉默着。

“若父亲不答应,孩儿就永不起来!”李世民又说,“一直跪到父亲答应为止!”

“若大将军不答应,末将就陪着大都督长跪不起!”长孙顺德也瓮声瓮气道。

李渊无法再沉默,再次长叹一声后才说:“好了!起来吧!那就再看看情况!”

李渊说完,不再看儿子,回到了军帐,李世民和长孙顺德这才在护卫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由于跪的时间过长,李世民的腿有些麻木了,刚站起便一个趔趄,幸好旁边的长孙顺德及时将他扶住。

虽然父亲答应暂时不后撤,再看看情况,可李世民怕他又变卦,不放心,还是跟着父亲进了军帐,继续劝说。

“父亲!小时候孩儿曾听父亲教诲,说打仗打的是什么?是精气神!如今大家都卯着一股劲儿,想去打长安呢。您这一下令后撤,大家的精气神全没有了,再说,我们后撤,也给了隋军机会呀,我们原本就是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的,所以趁皇上在江都我们行动。如果我们现在退回太原,那可就给了皇上回京城的机会啊!”

李世民的这几句话,让李渊禁不住打了个寒战,他怎么忘了这一层了?自己这次起兵,有个重要原因就是皇上不在长安,自己这么一后撤,给了皇上回长安的时间,那护驾的禁卫军也回来了,长安城就更难攻了。看来,自己不仅不能后撤,还要快速前进才行。

“这么说,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行?”李渊像是在对李世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对!我们拔营起军,不是回撤,是前进,而且要快速前进,我们可以冒雨去打那宋老生!打下了宋老生,在那里休整几天也行,在那里休整,总好过在这山郊野外野营好。”李世民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说。

李世民头发上的泥水流了下来,流到了眼睛、鼻子,嘴里,他需要不停去抹才能睁眼,呼吸,张嘴。

“这么说,打宋老生你有想法了?”李渊再次吃了一惊。

李世民郑重地点了点头。李渊深深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似乎把攻长安一路上的每步计划都制定好了,而每个计划似乎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李渊深吸一口气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就听你的!现在你让左军停下来,再把大郎叫来,我们再仔细商量一下,听听你的打宋老生计划!”

这是一场历史上重要的“劝谏”,如果不是李世民的雨中跪求,李渊的这次起兵会不会中途夭折还真不好说。即使不会中途夭折,一定也不会这么顺利。李世民清楚地知道,他们是在打时间差,可如果这个时间差不存在了,历史又将会如何发展?

幸好,李世民比起父亲李渊来,更为果断,而正是他的果断和逆流而上的性格,扭转了局势……

第十六节 前后夹击战霍邑

(8)

经历了一场黎明前的黑暗,李渊父子终于迎来了曙光。

李渊很感激儿子李世民的跪求,也庆幸自己没有回撤,因为那运粮大军真像李世民说的,在李世民雨夜跪求父亲的第二天就到了,和粮草一起到达的还有刘文静,以及两千匹战马,而那些战马就是突厥回赠给李渊父子的良马。

坏天气就像李渊父子起兵的一道坎,经过那晚后,那道坎被他们跨过去了,一切都顺利起来。粮草来了,他们的补给有了,士兵们的士气也回来了。雨虽然并未停,但却小了很多,李渊还有什么可犹豫,可迟疑的呢?他即刻下令直奔霍邑。

守霍邑的是宋老生,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后,西京留守代王杨侑随即派宋老生率两万精兵守李渊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霍邑。怕李渊父子改换路线,杨侑还让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河东郡城。

仗要一场一场打,李渊父子没准备躲宋老生,不仅不躲,李渊还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下霍邑。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李世民对父亲说,“既然雨还未停,不如让大部队还在此休息,我带人先去侦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