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逆(第5/39页)

不过,李世民这么想,却并没有这么说,他知道刘文静的脾气性格,这人是顺毛驴,他不想惹刘文静不开心,他要让刘文静开开心心地为他所用。“只用一个人的长处”是李世民的为人处世策略,所以,刘文静的缺点,他可以无视。

“肇仁兄就这么有把握,他们不会成功?”李世民问。

“我说了,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的!真正成气候的……”

刘文静停下来,看看李世民,李世民顿时紧张起来,将身子倾向刘文静。

“那么……依肇仁兄之见,真正成气候的,又会是谁呢?”

李世民已经从刘文静的表情和言语中,知道了答案,这答案就是他想要的,可他还是要问,还是要让刘文静说出来。刘文静盯了李世民稍许,然后将身旁的稻草拨拉开来,用手在碗里蘸了点酒,在地上写了“李、唐”二字。

“二郎……难道你不觉得是这样吗?”刘文静看着那慢慢变淡变没的字迹,一挑眉,小声反问道。

李世民没有说话,但脸上的笑容却像那泼在地上的水,瞬间溢了开来,最后消失。刘文静察言观色,又贴在他的耳边说:“要我说呢!我觉得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二郎……你!”

李世民假装没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他用一碗酒,掩饰了自己快要掩饰不住的兴奋。他知道,此时,不是谈他会不会成为最后赢家的时候。现在要做的是先让父亲成为赢家,只有让父亲成为赢家了,他才会有成为最后赢家的机会。

“肇仁兄是说我父亲?”李世民故意将话转移到了父亲身上,他不想在别人面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这个野心,那时那刻只能放在心里,只能像那鸡孵蛋一样,紧紧地捂着,不能让任何人感知到。

刘文静点了点头,慢慢说:“李将代杨,这句话二郎不会没听说过吧!”

“江湖传言,肇仁兄也信?”李世民轻轻一笑道。

“二郎真觉得只是江湖传言?”刘文静的眼神,犀利起来,“只是……只是看唐公和二郎想不想了!”刘文静抛出这句话后便不再吭声,细细地品味着美酒。

李世民也没再说话,他将脸转向一边,以免被刘文静看出他内心的激荡。

山河破碎,遍地烽火,隋朝大厦将倾,群雄并起逐鹿。李世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刘文静更不想错过成为立国功臣的机会。

(3)

刘文静用手蘸酒写下了“李,唐”二字,因为李渊世袭唐公。

李渊七岁那年,继承了去世父亲的爵位——唐国公。或许是可怜李渊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父亲,他的姨妈,当时的独孤皇后时常招李渊进宫,和比他小两岁的表弟杨广一起玩耍,谁料这个表弟仗着自己是皇子,处处欺负表哥李渊。对于这个霸道的表弟,李渊只能忍气吞声,处处忍让。

虽然在表弟面前,李渊表现得很软弱可欺,实际上却武功盖世,骑射了得,曾有过连射七十箭,连死七十人的记录,可谓百发百中。如此身世,如此身手,不得不让人担心,他的表弟自从坐上皇位,便将他这个表哥当成了危险分子,处处提防。

有个人叫史世良的人,擅长算命之术,曾给李渊相面,说他骨骼惊奇,有帝王之相,此后必能成为一国之主。李渊当时听了,表面上连说史世良大胆,乱言乱语,内心却是心花怒放,那反隋的种子也就此埋在了心里。可表弟隋炀帝的严防死守,让那颗种子怎么都不能发芽。现在机会来了,盗贼四起,各地反隋起义军此起彼伏,隋炀帝疲于应付,不得不将李渊派往太原。

在隋炀帝看来,李渊离开自己的视线很危险,但不断涌现的起义军让他顾此失彼,而西方突厥也虎视眈眈,等着趁火打劫。他不得不出此下策,比起防表哥李渊,镇压起义军、防守突厥来得更紧要,更迫切。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李渊能够和各方势力两败俱伤。

李渊成了隋炀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棋子,他防守的太原也成了突厥与长安之间的一道屏障。

隋炀帝的这个决定,无疑给了李渊那假寐的狮子一个反扑的机会。狮子醒了,隋炀帝的大隋也走到头了。

“机会来了!机会终于来了!”李渊在得知自己要被派往太原做留守后,怎么都无法压抑自己那激动心情。

“什么机会来了?”

李建成从没见过父亲这么喜形于色,很是诧异。在得知是被派去太原后,更不解了,去太原有什么可高兴的?是去镇压起义军,又不是什么好差事。起义者越来越多,太过疯狂,弄不好连命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