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逆(第30/39页)

李世民只是瞟了裴寂一眼,没说话,转而尔又对李渊说:“父亲,咱们李家和突厥可是有渊源的,这层冰,并不是完全不能破啊!”

李渊想了想,在当下情况下,“北和突厥”,似乎是个最好的办法了,可以给他们争取时间,也可以给他们减轻压力,且理论上有可操作性。

(16)

唐国公李家和突厥还真能扯上点关系。想当初,突厥公主阿史那是北周武帝的皇后,也是李渊的夫人——窦氏的舅妈。而北周灭亡后,阿史那从高高在上的皇后变成阶下囚,最后抑郁而死,全是因为隋炀帝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灭了北周,建立隋朝,从这个角度来看,隋朝是突厥的仇人。虽然李渊是隋文帝的外甥,隋炀帝的表哥,有着皇家血统,可他又不能选择他的血统;虽然做隋朝臣子时,他也带兵打过突厥,可正如李世民所说,各为其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何况,如今他要反隋,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他们完全有可能站在同一阵营,一致对付隋朝。

其实,找突厥谈判,搁下他们之间的恩怨纠纷,暂时休战,李渊并不是没想过,甚至在李世民提出这个建议前,他都想过,之所以没说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如果自己和突厥谈了,那自己就成了勾结突厥的叛贼了,刚刚把勾结突厥的王威、高君雅杀了,自己怎么又能去做这件事呢?他无法承受“通敌”“逆贼”这样的罪名,即使他现在要做的是谋反,他也要戴着为朝廷效忠的假面具;第二个原因就是,即使他愿意去谈判,突厥就愿意和他谈了吗?还有,谁去做这个和谈的使者呢?突厥始可汗可是带着两万兵马,有备而来的,目的很明确,拿下太原。这时候自己去找他们谈判,不就是告诉对方,自己害怕了吗?突厥始毕汗还不更加没有顾虑地进攻?

李渊的顾虑重重,李世民看在眼里,父亲的心思他也明白。他劝父亲说:“如今,我们已经不能再考虑背负什么罪名了。一旦起兵,谁都知道我们是冲着什么去的,即使我们打着别的名义,也只是个幌子。我们现在要搁下一切,认准目标,就是为了反隋,既然反隋,还怕别人说什么‘通敌’吗?何况,当我们起义顺利,天下都是我们的了,到了那时候,和突厥是敌还是友,还不是由我们决定?我们和突厥和解,只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而已!”

李世民的眼神很坚定,似乎志在必得。

“唐公,二郎说得没错!当年韩信还甘受胯下之辱呢,为一时的妥协,换得天下,又有什么不可?”刘文静也说。

是呀,就像李世民说的,不管打哪方,打完他们还是要反隋,还在乎什么“通敌”?自己从内心已经不算朝廷臣子了。李渊虽然心里已经接受,可还是将脸转向裴寂问:“裴监怎么看?”

裴寂看看李渊,又看看李世民,从李渊的语气和表情中,他看出李渊的内心已经接受这种方案了,且这方案对他们起事来说,确实是个好主意,也就点头说:“当下,好像也只能如此了!”

“唉!那……就这样吧!”李渊长叹一声,一拍案几,像是心不甘情不愿,无奈之下只能这么做,随后又问,“只是,这求和又要由谁去合适呢?”

李渊的眼神在李世民、裴寂和刘文静身上转来转去。

“让在下去吧!在下愿意做这个求和者!”刘文静自告奋勇道。

李渊点了点头。他也觉得刘文静去最合适,他不能去,李世民是他儿子,也不能去。裴寂呢,圆滑是圆滑,可未必能豁得出去。也只有刘文静了,机灵,脑子够用,最重要的是够大胆,与裴寂相比,刘文静这种“愚”最适合做这种事情,如果和谈失败,自己完全可以翻脸不认账,因为此事传出去毕竟不好听。失去一个刘文静,保住一个名声,值得。

李世民也觉得刘文静合适,可靠又有智慧,当然他没有把刘文静当炮灰的想法。为了给这件事再上个保险,他沉思片刻说:“父亲,我觉得让肇仁兄去和谈前,我们还可以做点事,制造出一点动静来,以加大求和成功的砝码。”

“哦?”李渊看着儿子,“说来听听!”

李世民又是如此这般地一番说明,几个人再次做了一番商议,就在他们拍板定方案时,有人来报说,刘武周带着士兵正往太原而来。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们有些手足无措。看来,突厥打头阵,刘武周支援,是他们商量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