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方政权对察举制的采用(第2/8页)

又,《石育墓志》记其“曾祖瓒,以秀才仕燕,释褐鹰扬将军、中书博士”。其所仕不知何燕。

第八,北凉。《金石萃编》二九《鲁郡太守张猛龙清颂碑》:“高祖钟□,凉州武宣王大沮渠时,建威将军、武威太守。曾祖璋,伪凉举秀才,本州治中。”此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81)所收哈拉和卓九六号墓文书,其时间在北凉玄始十二年至义和二年,其中的第二一份《功曹下田地县符为以孙孜补孝廉事》,有“田地县主者:今以孙孜补孝廉,符到”、“奉行”、“曹书佐”等字,说明这个政权还有孝廉之举。

第九,后凉。《魏书·宋繇传》:“宋繇字体业,敦煌人也……吕光时举秀才,除郎中。”

第十,后秦。《晋书·姚兴载记》:“兴令郡国各岁贡清行孝廉一人。”

第十一,西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哈拉和卓九一号墓文书,其第二份为《西凉建初四年(408)秀才对策文》,包括策题及“□谘”、“凉州秀才粪土臣马 ”及“护羌校尉粪土臣张弘”三人的对策片断。这是至今所见最早的秀才对策实物,弥足珍贵。学者的分析显示,这次策试为五问五答,与晋制正合;对策时间为此年正月一日,而策问则在前一年,即建初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可见十六国政权对察举制之采用,相当普遍。

十六国政权曾经兴置官学者,亦为数颇多。如前赵、石赵、前凉、苻秦、成汉、南燕、北燕、南凉、姚秦等等,皆有学校。其中史传明记有考试叙录之制的,有:

第一,石赵。《晋书·石勒载记》:“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著作郎,录述时事”。

第二,苻秦。《晋书·苻坚载记》:“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坚谓博士王实曰:朕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励”;“坚自是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焉”;“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

第三,前燕。《晋书·慕容 载记》:“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

第四,姚秦。《晋书·姚苌载记》:“苌下书令留台诸镇各置学官,勿有所废,考试优劣,随才擢叙。”

第五,南燕。《晋书·慕容德载记》:“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

是学校诸生,已成为诸少数族政权的官吏来源之一。

据《晋书》等史料记载,刘曜立学,选学生千五百人;石勒之太学,有将佐子弟三百人,又诸小学有诸生百余人;前凉张轨之学校,有“九郡胄子五百人”;前燕慕容 之东庠,“学徒甚盛,至千余人”;后秦姚兴使儒者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南燕慕容德,有太学生二百人;西凉李玄盛,有高门生五百人。作为对比,江左东晋之太学生仅六十至一百人,国学重建后亦衰落混乱不足称道。十六国之文化自然不能与东晋相比,但在官学之规模上,却并不逊色。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北魏拓跋氏政权,在其崛起和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招揽汉族士大夫,同样非常重视。在招揽罗致汉族士人之时,最早采用正规的察举选官方式的,是在世祖太武帝拓跋焘之时。据《魏书·世祖太武帝纪》,神 四年九月诏征卢玄、崔绰、李灵、邢颖、高允、游雅、张纬等,“尽敕州郡以礼发遣”,“及州郡所遣,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这“数百人”中,即有秀孝在内。《魏书·天象志》记此事:

是月壬申,有诏征范阳卢玄等三十六人,郡国察秀孝数百人,且命以礼宣喻,申其出处之节。

这是北魏秀孝察举之事见于史籍的最早一次。又《魏书·崔逞传》:

初,三齐平,(崔)祎孙相如入国,以才学知名,举冀州秀才,早卒。

崔祎原仕南燕慕容德。“三齐平”指文成帝、献文帝攻占青、齐之事。约此前后,崔相如与其弟崔 归于北魏。故崔相如之举秀才,时亦较早。

严耕望谓北魏秀才对策除官之最早可考者为刘善与郑羲,前者举于文成帝太安中,见《周书·裴果传》,后者举于文成帝和平中,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十四《魏郑羲碑》。(1)查《周书》,刘善举秀才事见《刘志传》,附于《裴果传》;又举秀才之年原作“大安”,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作献文帝年号“天安”,未知孰是。此二人或为北魏秀才对策除官所见最早者,却非秀才得举之所见最早者。《八琼室金石补正》十七《王僧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