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第3/12页)

又《宋书·袁粲传》:“(大明)三年,坐纳山阴民丁彖文货,举为会稽郡孝廉,免官。”丁彖文似非士族,袁粲之免官,在于纳货而不在举寒人。看来刘宋时孝廉之举,习惯性身份限制仍不甚严格。齐、梁、陈三代,孝廉之记载日益减少。齐有广陵高爽、会稽孔琇之,梁有吴兴沈文阿,陈有张乾,4人而已。后3人为吴地士族;而侨姓士族,无一人被孝廉举。看来在南朝,此科之地位并不甚高。

但秀才一科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自刘宋始,步入秀才一科者大多数都已是出于士族,许多还是东晋以来的一流高门。齐、梁、陈更是如此。如琅邪王氏,有王延之、王粲之、王微、王融、王僧佑、王汎、王琳、王规、王褒、王固10人得举(不应举者在内);吴郡陆氏,得举者亦有陆慧晓、陆厥、陆倕、陆云公、陆琼、陆从典、陆琰、陆瑜、陆玠、陆琛10人。又如吴郡顾氏,有顾练、顾法秀、顾愿、顾宪、顾暠之、顾协、顾则心7人;沛国相刘氏,有刘 、刘璲、刘琎、刘显、刘臻5人;吴郡张氏,有张融、张绪、张率、张嵊4人;会稽山阴孔氏,有孔 、孔稚珪、孔休源、孔奂4人;陈郡袁氏,袁濯、袁彖、袁3人;彭城刘氏,有刘延孙、刘潜2人;庐江何氏,有何偃、何炯2人;吴兴武康沈氏,有沈演之、沈冲2人;吴兴乌程丘氏,有丘鞠、丘迟2人;新野庾氏,有庾之、庾荜2人;济阳考城江氏,有江淹、江革2人;兰陵萧氏,有萧琛、萧恺2人;高阳新城许氏,有许懋、许善心2人;南阳涅刘氏,有刘之遴、刘之亨2人。此外又如陈郡长平殷朗,清河东武城崔僧护,平原刘善明,高平金乡檀超,颍川颍阴荀万秋,河东闻喜裴邃,颍川长社钟嵘、平昌安丘伏挺,汝南安城周舍,会稽余姚虞寄,琅邪阳都诸葛璩等等。

南朝秀才我大略考得87人,其中绝大多数出于一二流士族。五朝冠冕琅邪王氏,在两晋秀才之68例中仅有王珉一人得举,且不屈就;在南朝则多达10人,一姓就占了总数的六七分之一,名列前茅。吴郡陆氏,被举秀才者亦达10人,同于琅邪王氏。其次如吴郡顾氏、沛国刘氏、吴郡张氏、会稽孔氏等,也都是当时著名的士族。

南朝有些秀才是以高隐之行被举的。见于《宋书·隐逸传》的如刘凝之、龚祈、翟法赐、郭希林、朱百年,见于《南齐书·高逸传》的有明僧绍、臧荣绪、宗测,见于《梁书·处士传》的有诸葛璩,《南史·隐逸传》还记有僧岩。其中有些人并非出自门阀。南朝时期,正如孝廉科以经术为主又兼重孝行一样,秀才科以文才为主又兼及高隐。一些隐士家族,经常得到秀才察举。如武陵之龚玄之、龚元寿,南阳之宗炳、宗 之,东晋时即以高隐被举,入《晋书·隐逸传》。南朝又分别有龚祈、宗测以高隐被举。武陵龚氏并非高门;南阳叶宗氏,据《宋书·宗越传》是“南阳次门”,后遭“条次氏族”,黜为役门。他们之举秀才,主要的不是由于门第,而是崇尚高隐之风。

同样,南朝国子学入仕之途,也几乎为士族权贵独占。西晋时代,国子学只取五品以上官僚子弟;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兴复国子学,据《宋书·礼志》所载,是“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二千石郡守国相在官品第五,是其身份限制同于西晋。南朝自宋武帝永初中下诏兴学始,君主兴学之诏,大抵皆以“博延胄子”为称。据《南齐书·礼志》,齐高帝建元四年兴学,其入学资格是这样规定的:“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还,取三公已下至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领护诸府司马、谘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又齐武帝永明三年复立国学,规定“召公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又据《梁书·武帝纪》,梁武帝天监七年建国学后,于天监九年明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可令入学”。

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朝国子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贵族子弟。此期国子学生我大略确认了54人,其家世情况,如兰陵萧氏,有萧洽、萧孝俨、萧恺、萧大临、萧大连、萧乾、萧敏孙、萧同、萧文琰9人;琅邪王氏,有王琛、王训、王锡、王佥、王承、王通、王劢、王质8人;济阳考城江氏,有江革、江观、江洪、江蒨4人;东海郯徐氏,有徐勉、徐孝克、徐仪3人;吴兴乌程丘氏,有丘钟孚、丘国宾、丘令楷3人;范阳方城张氏,有张勔、张瓒、张绾3人;颍川长社钟氏,有钟嵘、钟岏2人;河南阳夏褚氏,有褚向、褚翔2人。其余如会稽虞愿、清河东武城崔慧景、济阳考城蔡撙、河内温司马褧、会稽山阴贺玚、济阴冤句卞华、陈郡阳夏谢几卿、会稽山阴孔季恭、琅邪诸葛璩、河东闻喜裴之礼、沛国相刘珏、北地傅岐、汝南安城周弘正、陈郡阳夏袁宪、吴兴武康沈不害、彭城刘孝孙、会稽魏准等等。其中占第一位的是齐、梁皇族兰陵萧氏,占到六分之一;其次仍是一流高门琅邪王氏,其子弟之入国学者也占到了七八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