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抄检东宫,媚娘扳倒李贤(第2/9页)

阿史那都支被擒之时李治还在欢呼,以为祸患已经根除,但他万没料到最终明火执仗挑起叛乱的并非一直不安分的西突厥,而是臣服大唐四十余年的东突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李于铁山之战擒获颉利可汗,宣告东突厥汗国灭亡。此后虽然李世民曾一度扶持阿史那思摩为突厥可汗,但那仅是遏制薛延陀的策略,至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彻底被大唐消灭,突厥之地从此完全归入大唐国土。李治继位后加强管辖,于其地设立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又建立单于大都护府,并以皇子李轮兼任单于大都护。

在李治看来东突厥与朝廷关系良好,似乎已无异于中原之地的子民,殊不知他们早已怨声载道。当年突厥之所以归附大唐,一者是慑于大唐军队的强悍,二来也是李世民宽大的政策所致。突厥强大时铁勒、薛延陀之流无不臣服,而当突厥衰败后这些民族相继倒戈,瓜分突厥旧地。李世民消灭薛延陀固然是出于大唐的利益,却也帮突厥人出了怨气,许多突厥酋长投效唐朝受到重用。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当了驸马;阿史那思摩被赐李姓,追随李世民鞍前马后,最后在征讨高丽的战斗中负伤而死。那时突厥人确实把大唐视为祖国,心甘情愿跟随汉人东征西讨,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份情谊却逐渐淡漠了。

显庆以来,李治统治下的唐朝对外征战增多,对突厥诸部的征调也日渐频繁,无论是征讨吐蕃、铁勒,还是在高丽、百济的战场上,无不充斥着突厥将士的身影。而随着府兵制衰落、唐军战斗力降低,征调的突厥部队越来越多。频繁的战争并没给他们带来实惠,反而让无数健儿命丧沙场,有些怯懦的汉人将领甚至故意用突厥人充当先锋,让他们试探敌人的镝锋。不公正的待遇和高死亡率使突厥人对朝廷萌生仇恨,而李治让自己儿子兼任大单于的做法更是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征讨吐蕃大败暴露了唐军实力的衰退,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的失败更不免让东突厥人有兔死狐悲之叹——怨愤积蓄已久,只待一声高呼!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统辖下的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两部竖起反旗,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阿史那是突厥可汗家族姓氏,阿史德是与可汗通婚的家族姓氏),誓要恢复昔日始毕可汗凌驾唐朝之上的伟业。李治闻报大惊,即命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出兵平叛。开始几战唐军连胜,怎料阿史德奉职突然改变战术,绕至唐军后方骚扰粮队,又趁雪夜奇袭唐军营寨,结果萧嗣业损兵无数,大败而归。经此一役叛军气势大增,原东突厥境内二十四州首领纷纷响应,又勾结契丹、奚人等部,一时间叛乱部众达数十万,挥军南下侵扰大唐领地。

北部州县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纷飞而至,这次李治哭都哭不出来了。辛辛苦苦二十多年,开疆拓土旋得旋失,现在连父皇征服的地方都快保不住啦!此时他已对扩张领土不抱任何幻想了,只想再搞一次封禅,以后谨守疆土安安稳稳过日子,怎么连这点儿愿望都不能实现?

万般无奈之下,李治怀着沉痛的心情再次宣布取消封禅,并调集大军征讨叛乱。刚从西域归来的裴行俭又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十八万军为主力,以丰州都督程务挺为西路军、幽州都督李文暕为东路军,皆受裴行俭节制,总计兵力三十万,分兵三路直取东突厥——继十八万大军征讨吐蕃之后,大唐出战的总兵力记录再次刷新。一来李治急于平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再者他心里清楚,能征惯战的将士死得差不多了,现在的兵不行,只能靠人数取胜。

派走这批部队,李治郁闷到了极点,以前的仗是能不能打他都想打,现在的仗却是不想打也得打,时至今日他已经感觉不到做皇帝的快乐,觉得自己老了。然而苦恼还不仅如此,由于他的猜忌和老臣的相继亡故,现在的宰相班子根本应对不了这场大战,于是急召刘仁轨返京,将好好先生高智周罢相,转任御史大夫,另外加授崔知温、王德真、裴炎为兼职宰相。裴炎是媚娘竭力推荐的,一年前入门下省,这次又跃升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岂能不惹非议?但李治心里烦闷,索性任凭媚娘安排。其实此刻他最想依赖的不是宰相们,甚至不是媚娘,而是那个被他猜忌的太子,但世事不如人愿,现在的李贤比之先前更令他失望。

经父母的连番“训教”,李贤确实变了,不再过问政事,却也没有如李治期待的那样清静自守,而是走上另一条路——既然动辄得咎,那就不做正经事,既然无论好坏都受斥责,干脆随心所欲!李贤开始大肆享乐,飞鹰走马、斗剑击鞠、嬉戏游宴、纵情声色,国家危急之时他却似没事儿人一般,夏日躺在东宫纱帐里整日观赏歌舞,一入秋又带着大群侍卫仆从跑到邙山打猎,全不把社稷安危当回事。李治既恨且悔,恨李贤不识路数、不随己意,也悔自己治儿子太狠,李贤如今这样子何尝不是他逼的?谁也别抱怨,还是自己硬着头皮继续应付乱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