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处心积虑,王莽篡取汉室江山(第7/14页)

匈奴人在风俗上与汉人有极大差异。其中之一是:继承父位的儿子,必须将除了自己生母以外的父亲妻妾悉数归为己有。这对汉族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史记》作者司马迁也对匈奴的这个风习感到震惊,他这样写道: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昭君于是成为复株累单于的妻子,后来又生了两个女儿。在匈奴国的王昭君,似乎成了对汉外交事宜的顾问。汉每次派遣使节团至匈奴时,依例准予王昭君的家人参与其中。汉甚至一度以王昭君的弟弟为使节团长,奉派前往。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汉匈冲突,犹如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而昭君出塞则好似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王昭君的一生都在思念着故土,连她的坟墓都朝向故土。在弥留之际,王昭君一再嘱托子女,一定要把她的坟墓设计成坐北朝南的方位,这样她就可以永远望着自己的故土了。

王氏家族崭露头角

王昭君出塞不久,不惑之年的汉元帝就病入膏肓。

而王政君虽然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后,却始终不得宠,被元帝冷落一边。好在王政君比较温柔,对争宠不怎么上心。也许是因为比较听话,汉元帝对王政君的家人都给予恩典,王氏家庭有十多人被封为王。但是刘奭对皇太子刘骜越来越不满。刘骜曾是个恭谨有礼爱学习的皇太子。有一次,元帝召他,他闻诏忙前去。但刘骜不敢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元帝见太子来迟,就问他为什么来这么晚,刘骜只得说实话,元帝听了很高兴。但好景不长,刘骜没什么耐心,每天读书又比较枯燥,于是就烦了,整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游玩。汉元帝教育了几次,但太子屡教不改。于是元帝渐渐产生了废掉太子刘骜的想法,想另立傅妃之子刘康为太子。

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傅昭仪、刘康在病床前伺候,皇后、太子刘骜反而被拒之门外。一天,元帝向一位大臣透露他要废黜太子的想法。这个消息被王皇后和太子知道后,惶恐不知所措。这时,元帝侍中史丹激动地来到元帝跟前,声泪俱下地说:“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如今臣听说陛下想要废了太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也不想活了,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史丹是大司马史高的儿子,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子。作为外戚,史丹很得元帝倚重,凡元帝出入乘辇,史丹常陪坐在左右。加上元帝本身性格比较温和,看到史丹这么为太子说话,就长叹一声,说:“没有这回事。皇后有德,先帝又疼爱太子,我怎么会违背先帝的意愿。”

就这样,刘骜皇太子的地位得以保全,王政君的皇后之位也坐得更稳了。公元前33年五月,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刘骜继位为汉成帝,尊王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汉成帝一即位,就大刀阔斧地清理门户。刘骜以石显拥立有功,迁升他为长信中太仆,这一招看似升官,但实际上是失去了皇帝身边职务,也就失去了皇宠。石显得宠时,很多大臣都依附于他,其中就有一个叫匡衡的。这个人表面上是一个刚直的儒生,但实际上是一个两面派。石显专权时,匡衡便往石显那边靠拢,配合着石显干了不少亏心事;等到元帝死了,石显失去了靠山,作为皇帝的新宠,匡衡便开始过河拆桥、落井下石了,想方设法要把石显一党扳倒,于是上奏揭发石显的罪状。汉成帝本来也不喜欢石显,于是下令把石显及其一众党羽免职。石显本人也带着妻子、儿女准备回老家养老,最后病死途中。虽然石显被除,但是由于他迫害异己专权达十六年之久,致使西汉王朝日益衰弱,为后来的王莽篡权创造了机会。

汉成帝在位时,出现了五侯当朝的政治局势。王政君还是皇后时,就封了自己的老爹为阳平侯。后来,王政君的父亲去世,长子王凤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以长舅的身份担任其他一些官职。汉成帝登基后突然放了一个大招,将其母王政君五个兄弟(王凤诸弟谭、商、立、根、逢时)在同一天全部封侯,世称五侯。一时之间,大汉朝廷里除了姓王的简直就没有其他人了。大舅父王凤被封为大司马,霍光当年也是担任这个职位,还领尚书事秉政,可谓身居要位,王音被封为车骑将军,其余的五人也都位高权重。王政君一共有八个弟弟,除了二弟王曼(王莽的父亲)早逝,没有封侯,其他的全都封侯。

汉成帝长得英俊潇洒,举止稳重,看上去很威猛,但骨子里却是一个贪图享受的纨绔子弟。在他登位的当年,曾经广泛征选良家女子以充后宫,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让大家觉得他荒淫无度,就借太后的名义下诏,盖上太后的印玺。皇太后王政君也不管他,她深居长信宫,只管享清福,对政事从不过问。在太后的庇护下,她的亲弟弟王凤得到汉成帝的重用,渐渐独揽朝政,事无大小,都由王凤处理,以致到后来,汉成帝连委任一个小小的侍中的权利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