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第15/17页)

命运的转折点在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出师不利被匈奴追得到处跑,带出去的三万人马就回来了一个李广利。当时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骑都尉,跟李广利一起出发,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匈奴单于亲领三万骑兵围困李陵。李陵命令前队的人拿盾和戟,后队的人都持弓弩,听他命令,鼓响就冲,锣响就停。匈奴兵看李陵的兵少,气都不带喘地就往前冲。李陵指挥弓弩手,千弩齐发,杀死了好几百匈奴兵。匈奴兵一看形势不妙就开始逃,李陵乘胜追击,又杀死匈奴数千人。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陵手下一个叫管敢的兵士因为被上司韩延年骂了一顿,一气之下跑去向匈奴投降。他还向匈奴讨好,对单于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备支援,弓矢也快用完了。”管敢还把李陵的排兵布阵告诉了单于。由于被管敢暴露了老底,匈奴军放心大胆地杀了个回马枪。李陵撑不住了一路向南逃,半路上弓矢都用光了,于是被单于困在峡谷中。单于乘机用垒石攻打,汉军死伤惨重,最后李陵被擒。此时,边关便报李陵降敌。

汉武帝一听李陵投降,气得不行,朝中大臣也都集体开启落井下石模式。此时,李陵曾经的同事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说了句实话,他说:“李陵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诚实而有信,为国家常常奋不顾身。现在他处境不幸,我们应同情他。况且,李陵只带步兵五千人,面对匈奴三万大军,转战千里,弹尽粮绝,赤手空拳同敌人拼搏。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现在虽然被匈奴抓了,但是他的战绩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死一定是还想再为朝廷立功。”

司马迁的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但是愤怒的汉武帝听不进去,反而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开脱,一气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当时的酷吏杜周接收司马迁的案子,用遍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始终没有让司马迁认罪,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认为做臣子的说句话就要被治罪,哪有这个道理。不久,有消息报告汉武帝,说李陵在匈奴带兵训练,准备攻打汉朝。汉武帝这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处死了李陵全家,连带把司马迁也判了死刑。

根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可是父亲交代的事情还没做完,悲愤之下只好选择接受腐刑。其实,李陵当时并没有向匈奴投降。事实上,李陵在匈奴杳无音信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打算抢回李陵。公孙敖胆子小,到了匈奴后无功而返,又怕武帝责备,就撒了个谎说:“听说李陵在那边训练匈奴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这才大怒,下令斩杀李陵母亲、李陵弟弟及妻儿。而当时确实有一个汉人替匈奴训练士兵,但是他叫李绪,是一位早年投降匈奴的汉都尉,公孙敖张冠李戴害死了李陵一家,也害惨了司马迁。

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李陵受匈奴单于的委托去劝苏武,于是举办了一场酒宴,李陵给苏武斟满酒,劝苏武“好汉不吃眼前亏”。苏武很感动,但是他仍然拒绝了李陵的邀请,说:“我深知老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但现在你的处境不同过去,是非功过,也只好由人们去评说。但是我决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李陵听苏武说完后,长叹一声:“比起苏君来,我简直如粪土一般。”说罢,热泪纵横,起身吟唱了一首《别歌》。后来苏武远赴北海,李陵还送了他一些牛羊,并时常提供衣物食品至北海,接济苏武。后苏武归汉,苏李泣别,夷灭三族的耻辱,致使他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成为一个异乡人,他充满国仇家恨的一生也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原型。

再说回来,司马迁接受了腐刑后痛不欲生,几次想要自杀,但是他又想,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被困在陈蔡,后来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留下了《离骚》……这些故事激励着他完成父亲的遗愿,最终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太史公的使命,写出了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史记》。

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汉武帝时期,不仅出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也有司马相如和东方朔这样的文学巨匠。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他年轻时好读书、学击剑,因仰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改名相如,在汉景帝时期任侍从郎官。司马相如最被人熟知的大概就是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了。成为武骑常侍后,司马相如发现自己并不受重用,于是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正好临邛县有一个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刚刚成为寡妇,才貌双全的卓文君带着婆家“终身守节”的叮嘱回到娘家,因为心情不好,常常弹琴抒发内心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