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局杀(第3/6页)

曹操现在废帝,其实只差一个理由。献帝不能自己把理由送上门去。

献帝,实在是聪明得可以。

在这个世界上,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并非就无解。

还有天机。天机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以某种隐秘的方式使世人洞悉事物的真相。

这一回,天机显现,在董承昏昏欲睡的时刻。

一点灯花落在带上,将玉带背衬烧出了一个小洞。这是天机乍泄的小洞,因为董承看到了里面的素绢。

素绢上有血迹,像极了某人的冤屈。董承忙取刀割带抽绢,天子手书血字密诏历历在目:“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文字是可以痛彻心扉的。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文字是可以感动人心的。

但是以上这两种文字董承不需要。他需要的是既痛彻心扉又感动人心的文字。现在,这样的文字正以血书的形式在他面前触目惊心地存在,令他忍不住涕泪交流,一夜寝不能寐。

他开始准备复仇,为献帝,也为自己。

当然,复仇是需要一个团队的,董承不可能一个人去战斗。他的对手是曹操,不是逞匹夫之勇就可以拿下的。

便有人相继加入。

他们是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

加上董承,一共是六个人。

六个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要看做什么事情了。打麻将,绰绰有余;吃酒席,稍微嫌少了一点。复仇?不知道。

也许一个人就够了,也许六十万人都不够。因为复仇是世上最难量化的事情,要取一个人的性命,究竟需要投入多大的力量呢?

董承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仇恨的重量是最难称量的。

它是人心,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董承只能尽力而为。

但是有一个人,董承认为非加入不可。

刘备,刘皇叔。

只是他的心中没底,刘备的政治倾向究竟如何。那天田猎场上的一幕他也看到了:关羽要快意恩仇,挥刀向曹,刘备却拦住了他。这一拦,暧昧得很啊,他心中究竟是有曹还是有汉,无人知晓。

马腾却以为,自己知道刘备的政治倾向。不错,刘备是出手拦关羽了,可那一拦,却是出于对天子的爱戴和保护。关羽一人,能敌曹操的万千爪牙?笑话!

董承恍然大悟。因为他突然明白这样一个人间哲理:人世间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去看,往往别有洞天。

他需要的就是这别有洞天。别有洞天里好做文章。

纳了投名状

董承出现在了刘备面前。

这是在黑夜,在刘备的公馆里。

刘备笑眯眯地迎接董承的到来,却不问他为什么深夜到访。事实上,这是刘备的成熟。

一个成熟的人,就是知道什么事该问,什么事不该问。

一个成熟的人,还知道有些事就是不问,对方也会告诉自己。而自己要做的,只是等待而已。

董承果然告诉刘备自己的来意。他来是要问刘一件事:那天在田猎场上,关羽挥刀向曹,刘备为什么要拦住他?

不错,这个问题的答案马腾虽然已经告诉了董承,但是董承却以为,人世间的很多答案不在他人嘴里,只在当事人心里。

他要知道刘备的心。

刘备却没有给他看自己的心。虽然董承是国舅、车骑将军,但是这样的时代,人人心怀鬼胎、个个暗度陈仓,没有谁可以保证谁的政治立场。

刘备作出了他的第一反应:“公何以知之?”你怎么知道的?

刘备在作出这个反应时一脸委屈与忠厚,给人感觉他很无辜。董承却笑了,笑刘备太“作”。他搂着刘备的肩膀说,哥们,你和关羽的举动其他人都没看见,就我看见了,你就别瞒了。

董承说这话时也是一脸笑眯眯的,一如刘备此时的神情。

刘备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因为董承没有给他一个暗示。董承脸上的笑眯眯仅仅是笑眯眯,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而刘备想看到的,是在董承笑脸背后,他的政治立场。

向曹操?还是向天子?

董承没有给他答案。两张笑脸就这样僵持着,互相对望。这是穷根究底式的对望,也是徒劳无功的对望。双方都想知道对方的谜底,但他们能够看到的,却只是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