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局杀(第2/6页)

献帝的眼泪不见了,可他涌上心头的依旧是忧伤。

他不是不相信董承以暴制暴的能力,他的忧伤来自于自己竟然无法向其面授机宜。

周围都是曹操的人。献帝已然没有了自己的隐私。他的一举一动只能导致两种结果:或安然无恙,或人头落地。但是皇后她爹伏完认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献帝有没有以暴制暴的决心。

人生的很多事情,有决心就有一切,至于其他的都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

锦袍玉带,看上去很美的锦袍玉带。

从献帝手里,交到了董承手里。

这是在太庙功臣阁内,周围有无数的眼睛注视献帝的馈赠之举。与此同时,无数双耳朵开始竖起来,想倾听从献帝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

忧伤就在此间四处弥漫。献帝不能说什么,但又必须说清楚什么。功臣阁内,汉高祖容像栩栩如生,看上去那叫一个虎虎有生气。献帝开始在董承面前追述此公的丰功伟绩:“高皇帝起自泗上亭长,提三尺剑,斩蛇起义,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

毫无疑问,这样的追述对献帝来说不是一次愉快的体验。先祖如此雄武,自己却越混越背,抚古思今,肝肠寸断啊……

但又不能不追述。

因为他要给董承一个暗示:抚古是为了思今,这交到你手里的锦袍玉带,它不是锦袍玉带,而是我的血海深仇,里面大有文章,你拿回去好好瞧个明白吧!

董承当然不是傻瓜,他知道献帝在玩曲径通幽那一套。只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他还没有解决,他能把这套锦袍玉带拿回家吗?

或者说,曹操会让他拿回家吗?

曹操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他在半路上拦截了董承。

作为一个疑心之人,曹操怀疑一切。很多年来,怀疑一切构成了曹操的生存哲学。在怀疑一切中,曹操虽然失去了很多,但同样他也得到了很多。

这一次他也想得到什么,从献帝赐给董承的锦袍玉带中。

锦袍玉带质地柔软,曹操捏上去,手感那叫一个舒服。但曹操要的不是舒服,而是发现。

发现非同寻常之处。

董承的心跳得很快。因为他觉得曹操的手捏的不是锦袍玉带,而是他的心。

他的心和锦袍玉带一样柔软,一样经不起细捏。

因为,他们都是有破绽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破绽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没有破绽,总是镇定自若,总是完美无缺。但要命的是,破绽处总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

事实上,董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锦袍玉带的确经不起细捏。

献帝血书的密诏被伏皇后缝于玉带紫锦衬内,一旦被曹操捏出来,那是要人头落地的。

不是一个人头落地,是无数人头落地。

董承头上的细汗出来了,曹操正看着他。

死死地看着他。

瞪着一双死鱼眼死死地看着他。

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董承知道。

因为曹操不捏了。他的手停在玉带的某个部位,不再有所动作。董承心里一声轻叹:这老家伙,还是发现了……

你在出汗?曹操问。

是。董承答。

为什么?热。

可我不热。

您是丞相,心宽。

你的心不宽?

没你丞相宽。

是心虚?不是。

曹操笑了。曹操之所以发笑是因为他觉得董承很幽默。他喜欢这样的幽默。

曹操以为,一个幽默的人注定是放松的人。他把锦袍玉带扔还给董承。

董承也笑了,为自己的从容应对。曹操其实没发现什么,刚才他的设问只是一道考题,不甘心自己一无所获。对于一个疑心之人来说,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对世界的一份怀疑,这说到底只是他们的本能罢了。

好在董承通过了曹操对他的考试。接下来,董承要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考试。

发现衣带诏。

董承密室。

玉带静静地躺在案上,看上去完美无瑕。

史书上说它“白玉玲珑,碾成小龙穿花,背用紫锦为衬,缝缀端整,亦并无一物”, 董承拿它没办法。这不奇怪。

因为曹操都拿它没办法的东西,其他人基本上也就无解了。

董承至此只能由衷地佩服一个人,献帝。保密工作做得太到家了,敌人发现不了,自己人也发现不了。可这样的保密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董承想不通。

但很快,他就想通了。为了保命。

不错,自己人发现不了可以慢慢发现,要命的是不能让曹操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