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王扫六合(第3/11页)

书接前文,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他的另一个名字叫樊于期)大败赵军,斩首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赵国形势万分危机。赵王迁急忙拉李牧当救火队员,率军南下反击秦军。结果秦赵两军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发生大战,李牧指挥赵军大破秦军,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以身免。桓齮不敢回国,只得逃往燕国。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秦国亡赵之心不死,来年又派兵攻赵。在赵国的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再次将秦军击溃,但此役赵军的损失也很大,国土也仅剩邯郸周边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在接下来的两年,老天似乎也在与赵国为难,先是北方的代地发生强烈地震,许多房屋被震倒,在地上还出现了一道宽一百三十步的大沟。赵人惊魂甫定之际,又出现旱灾,粮食产量锐减,许多人营养不良,国防事业也因此受到影响。于是迷信的人们编出歌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果然公元前229年,秦国的大军就来了,这一次秦国做了充分的准备,派出了以王翦为主、杨端和、李信为辅的豪华阵容。王翦率领上党兵越太行山直下井隆(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李信率兵攻太原、云中。但李牧与司马尚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指挥赵军主秦军巧妙周璇,使秦军无法突破。但秦国的对外战争方式并非一种,当战场陷入僵局时,另一种看不见刀剑的战争却在无声无息地展开,扮演主角的是黄灿灿的金子。看在秦国金子的面上,郭开愿意做一切能让秦国满意事情,比如说搞掉李牧。这种事情郭开干得总是很漂亮,赵王迁很快就相信李牧前两次胜得干脆利落,而此次陷入僵局是蓄意谋反的征兆。不久李牧就被剥夺兵权,紧接着就以某须有的罪名处死,司马尚也被关押起来。

接替李牧、司马尚的赵怱、颜聚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战斗毫无悬念地结束,赵军全军覆没。赵国离亡国的日子不远了。

【2、荆柯刺秦王】

赵国自己解决掉了李牧,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秦国前进的步伐了,不但是赵国,整个六国中也无人能阻止秦国。早在公元前230年,韩国第一个被消灭,攻破韩国的秦军将领值得一提,此人名腾,在秦的官职是内史(咸阳的最高长官,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史称内使腾。内史腾在做内史之前是韩国的一名边防将领,后来在秦国间谍的策反下投奔秦国,后来因功升至内史。秦王准备灭韩的时候,便派内史腾为将,因此他最熟悉韩国的情况,就着样韩国亡在了自己人手里。公元前228年,王剪率军向空虚的赵国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一战就消灭了赵国的仅存的一点部队,杀死了赵将赵葱,并俘虏了赵国的末代国君迁。赵国就此亡国、秦国在邯郸附近设置邯郸郡。赵国的一名王室成员公子嘉带领残余势力远遁北方代地,重新组织了政府以对抗秦国,是为代国。

秦军继续向前推进,下一个目标轮到了燕国。秦军在燕国边界的易水河畔扎下大营。燕国陷入恐慌。燕国也不是没有对付秦国的想法,要说起来却是源于一段私人恩怨。燕太子丹现在是燕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早年时候曾在赵国为质。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小哥们,名叫赵政,赵政便是日后的嬴政,秦国的君主,秦帝国的始皇帝。相同的遭遇将不同国家的两个王子联系在一起,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后来两人因机遇不同,走上了不同的生活轨道,嬴政父子因得到吕不韦的投资,返回秦国准备继承王位,而太子丹因国家衰落,由赵国转入秦国,依旧是做质子。后来嬴政继承王位,太子丹本以为昔日的发小能照顾自己一下。尉缭对嬴政的评断是对的,嬴政在没成事的时候能够折节下人,一旦得志也能张口吃人。当上秦王的嬴政果真翻脸不认人,并不把儿时的玩伴当回事,人质就是人质,是用来扣押的,太子丹在秦国受到的礼遇与赵国不差多少。太子丹羞于被昔日的小伙伴颐指气使,心里很不平衡,就抽空从秦国逃回燕国。回到燕国之后,太子丹意欲报复嬴政的忘恩负义,但燕国弱小,根本不是秦国对手,太子丹为此事很伤脑筋。

后来秦国侵吞六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在秦国的兵锋之下或削或亡。太子丹感到燕国形势不妙,整日愁眉苦脸。太子丹的老师鞠武似乎看出了太子丹的心思,道:“秦国已经占据天下土地的三分之二,险关要塞尽入其手,人口数量庞大而士兵战斗力强,武器装备供应有余。如果秦国愿意,长城以南,燕水以北的土地将不在为燕国所有,大势如此,太子何必因个人的一点恩怨而惹秦国的不高兴,否则死亡与朽腐将会火速到来。”太子丹道:“事已至此,我们该怎么办呢?”鞠武表示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