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权力者心中都藏着一条蛇(第3/5页)

其实,严嵩与徐阶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当初夏言任内阁首辅期间,曾经推荐过徐阶。按照帝国官场的圈子定律,徐阶应该算是“夏言的人”。严嵩当初用奸计陷害夏言,如今就不能不提防徐阶的报复。

其实在这一点上,徐阶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早晚要与严嵩上演一场权力斗争,可眼下他还没有能力与对方抗衡。更为重要的是,徐阶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完全赢得嘉靖皇帝的信任。比如说世宗的方皇后去世,世宗打破成规,欲令皇后先入太庙供奉。作为礼部尚书的徐阶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皇后没有先入太庙的先例。

嘉靖皇帝与方皇后感情甚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谋逆,刺杀嘉靖皇帝,全赖方皇后护驾才没有得逞。方皇后去世,嘉靖皇帝很悲伤,要按照皇后的礼仪把方皇后安葬在永陵,追谥为孝烈皇后,并且入太庙供奉。结果却遭到了徐阶的强烈反对。

嘉靖皇帝半辈子都在与帝国的礼法制度较劲儿。其实他这样做,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完全是重感情的表现。刚即位时,为了父母的名分,与文官们斗得血染宫阶。如今为了自己的爱人又要与官员较劲儿。他不明白,人的感情为什么总要被那些冰冷的礼仪制度所制约?直到晚年,嘉靖皇帝仍不死心,还反复要求,要把皇后跟自己的神位并列在一起。令人遗憾的是,就算是皇帝,他的感情也无法僭越无情的规定。

嘉靖皇帝对待徐阶的态度,严嵩看在眼里。有一次,嘉靖皇帝与严嵩聊到朝廷官员孰优孰劣。当谈到徐阶的时候,严嵩给出的评价是:“徐阶这个人不缺才华,却多二心。”由此可见,严嵩这时候对徐阶已经暗藏杀机。“二心”说白了就是不忠诚,一旦皇帝认为某个官员有“二心”,不打入死囚牢就算客气了,更谈不上重用。这话后来传到了徐阶耳朵里,他行事更加小心谨慎了。

徐阶需要做的就是先麻痹对手,做好决战前的蓄势准备。为此他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严嵩的孙子做妾;在内阁事务中,他也是一切唯严嵩马首是瞻;借躲避倭寇之名,他把自己的上海户籍转到江西,这样就与严嵩攀上乡情。

面对如此听话顺从的下属,严嵩一度放松警惕。就连那些官僚们都在私下里议论,说徐阶不过是严嵩的一个小跟班。

徐阶在稳住严嵩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讨好嘉靖皇帝。稳住严嵩是为了保住自己在帝国权力高层的席位,稳住皇帝是为了图谋更大的发展。徐阶示好皇帝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青词”写作上多下些功夫。

虽然徐阶的谋略不动声色,可是一招一式中暗藏的杀机并不能迷惑老于仕途的严嵩。不久,咸宁侯仇鸾因为边关之事获罪。徐阶与仇鸾本是死党,严嵩想借此机会将徐阶一并除掉。

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告发仇鸾之人竟是徐阶,这让严嵩大为震惊。徐阶竟然不顾老友之情,抢先告状,以使自己摆脱干系,其政治手段之老辣狠毒,让官场老手严嵩也自叹弗如:“我比徐阶年长二十余,智略却不及他啊!”

严嵩和徐阶争权夺利,幕后的真正操纵者是嘉靖皇帝。严、徐二人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全力博取皇帝的宠信,抓住了皇帝的心,就等于抓住了权力。

严嵩位极人臣,虽然时时处处谨小慎微,但也难免会怠慢皇帝。比如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为宫婢之变差点儿丢了性命的嘉靖皇帝不敢再居住在大内,移居西苑。可移驾不久,西苑的居所永寿宫又发生了火灾,这场大火是皇帝和宫姬在貂帐里玩火引发的。嘉靖皇帝有心重新修缮,但却遭到了严嵩的反对。严嵩的意思是让皇帝移驾重华宫,那里既不需要维修,并且居住条件也不错。嘉靖皇帝大为不满,因为重华宫是当年景泰帝软禁英宗的地方。

在严嵩这里碰了钉子,嘉靖皇帝转而征询徐阶的意见。徐阶不但没有反对,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嘉靖皇帝自然高兴,就顺势任命徐阶之子尚宝丞徐璠任工部主事,专门负责营建事宜。徐璠不负圣望,百日完工。公平地说,严嵩的反对是出于公心,因为这时候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都在维修,国家财政相当吃紧。

徐阶顺应圣意做出的完全是谄媚之举,连时人也“颇善嵩对,而微谓阶之臾旨”。这件事让徐阶捞到了实实在在的政治资本,皇帝不仅给他加官少师,其子徐璠也由尚宝丞(正六品)破格晋升为太常少卿(正四品)。与此相反,同样是这件事却让严嵩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老迈的严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如同渐渐老去的生命一样,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