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第3/3页)

历史要是真发展到那一步,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似的大劫难就会重演。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就会变得岌岌可危,这当然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所以,朱元璋还是选择遵循最为安全的历代通用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之子为未来的帝国一把手,这样也就名正言顺,至少没有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乱留下借口。这是朱元璋明智而又无奈的一种选择,但绝对不算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第三种是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生出的龙子龙孙可能多得连皇帝自己都记不住名字。要想在这些子孙中寻找未来的皇位继承者,可不是抓个阄就能决定的,必须得有规则,否则就有可能诱发皇子之间骨肉相残。

因此,封建统治者们摸索出了在立嫡无望的情况下立庶长子的规则,也就是在自己的所有孩子中立年龄最长的那个为太子。这种皇位继承法则的优点在于继承者的既定性,谁有好运气最早来到这个世界上,谁将来就当皇帝。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杜绝皇位继承所引发的祸端和危机,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权力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朝每代都能很好地照此执行,恰恰相反,真正落实这种皇位继承制度的朝代并不是太多。在家国一体化的传统社会里,没有比这更好的皇位继承规则。可以说,最安全的选择储君的方法就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为了确保皇权的和平过渡,朱元璋并不愿意冒险,他还是做出了最为理性的选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元璋正式册立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对于选择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给出的解释是:自己开创的大明帝国及其一切章法都是要传之后世的,如果连他这个开国之君都不遵守自己制定的制度,后世子孙就有了违反祖制的借口,这就与保证大明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精神相违背,子孙后代的乱与治不仅与他立的祖制有关,而且与他是否率先按照祖制执行有着很大的关系。(自我创天下而以天下传之庶孳,万世而下有庶夺孳抗宗者,我开其乱也。乱传而万世之传,足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