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第2/3页)

其后诸王都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在南京学习文武之道,为将来到各自的藩国守卫大明江山打基础。此外,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都享受到了相同的待遇,在逐渐长大成人后都被封为亲王,并陆续到各自的藩国就藩。

上天在这个时候故意与朱元璋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出巡在外的太子朱标从陕西一路风尘赶回南京,本来身子骨就单薄的他偶感风寒,竟然一病不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年仅三十九岁的朱标太子带着朱元璋的无限期望,毅然决然地撇下朱允炆等尚未成年的儿女,也撇下了他即将接手的皇权,撒手西去。

朱标太子的突然薨世,使明皇宫陷入了空前的死寂。这对一心希望大明帝国稳如磐石、长治久安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也彻底打乱了他在此之前的所有政治构想。朱元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短短几天时间,他的头发、胡须全都白了。朱元璋悲痛的不仅仅是自己老年丧子,还对大明江山社稷感到深深的忧虑。

太子死了,朱元璋耗尽心智经营了二十五年的大明“国本”也随之破碎。对于朱元璋来说,一切又要从头再来。大明帝国的皇位继承问题又回到二十五年前的起点上。但对于这时候的朱元璋来说,他已经没有了刚立国时那种意气风发的精气神儿,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再做过多的折腾。

太子死后,朱元璋面临着重新选拔接班人的难题。对于选拔皇位继承人,可供朱元璋做参考的历史样板并没有多少,翻来覆去也只有三种。

第一种是兄终弟及。中国历史上的夏、商两代很多时候实行的就是这种王位继承制度。这种继承制度的优点是长君主政,可以避免幼主继位所带来的权臣弄政和外戚干政的祸乱,但实际上也带来了不少的副作用。当了皇帝以后的兄长一般都不大愿意将自己的皇位再传给自己的兄弟,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一来就会引发皇位继承的争夺战。

朱标的突然薨世,对朱元璋的打击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在这期间,一生勤政的朱元璋居然有六七天不理朝政。大臣们提出让朱元璋的二子朱樉或三子朱棡继位,不过都被朱元璋否决了。

第二种是立爱立贤。何为“立贤”?所谓的“贤”只能是靠主观来判断,无非是以皇帝的价值标准来加以评判。

这种方法的效果值得商榷,因为历史上真正英明睿智的皇帝并不占多数。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立贤”就成了一个听上去美妙的借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立贤”实际上也就等同于“立爱”。皇帝心头之所爱,不一定就是帝国臣民之所需。

朱标死后,悲痛欲绝的朱元璋在大臣们的劝解之下,收起悲痛的情绪,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根据明成祖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就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明皇宫的东角门召集朝中重臣,讨论未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朱元璋说:“朕年事已高,太子朱标又不幸夭折,我大明遭此厄运,都是命中注定的。有句古话说得好:‘一个国家要是有年长的皇位继承人的话,那是天下苍生的福分啊!’朕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贤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他在某些方面和朕很像,朕想立他为太子,诸位爱卿认为怎样?”

朱元璋话音刚落,翰林学士刘三吾马上应对说:“陛下所言极是,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为太子,那么燕王的两个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朱元璋无法回答老臣刘三吾所提的问题,兀自伤心痛哭起来,重立太子之事也就此打住。从朱元璋与刘三吾君臣的这段对话来看,刘三吾的潜台词是说,皇帝您要是跳过老二、老三,立老四为太子,就会为自己的帝国带来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

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当然能够听得出刘三吾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他最终放弃“立爱”的念头,而采用最为稳当的皇位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当然上面的记述出自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其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朱棣在起兵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后,为了证明自己夺位的合法性,在官修的史书上曾经做过大量的手脚。

要知道在朱标死的时候,朱棣前面的两位皇兄朱樉和朱棡还是活蹦乱跳的,而且这两个皇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即使朱元璋立朱棣为帝位继承人,他们兄弟俩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为皇太子,那么在其百年以后,朱棣的两位兄长肯定会兵戈相向。其他的皇子藩王暂且不说,单是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就足以让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