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短命西罗马也能影响欧洲上千年(第15/15页)

不仅如此,腓特烈一世以外战解内忧的国策也获得适得其反的结果。各公爵在连续对外战争中拥兵自重,他们的反对迫使腓特烈一世屈辱地匆匆结束征讨意大利之战。1180年,腓特烈一世强行分割了反对者“狮子亨利”的全部领地,进而剥夺了他的职权与爵位。腓特烈一世从巴伐利亚划出一个单独的公爵领地——奥地利,从萨克森划出威斯特伐利亚公爵领地,又把律贝克收归皇帝直辖,此即“帝国城市”首例。

1190年,“伟大的皇帝”腓特烈一世死于十字军东征途中。“最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却在神圣罗马帝国首次皇权大危机时登上了历史舞台,把皇权打得一蹶不振。

1198年6月,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爆发。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05年为腓力普加冕,意在乘其求助之机压倒“罗马皇帝”。1208年,巴伐利亚-普法尔茨伯爵奥托四世谋杀腓力普后继位。亨利六世的儿子腓特烈也于1212年宣布为皇帝。为了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他们分别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打了一场四年之久的“代理人式的内战”。此时,“罗马皇帝”这个称号威信扫地,已经没多少尊严和号召力可言。

为了保住没有什么尊严和号召力的“罗马皇帝”之位,腓特烈向罗马教皇屈膝讨好,许诺顺从。教皇英诺森三世见“罗马皇帝”已经顺服,就于1215年宣布废黜奥托四世的皇帝之位,加冕腓特烈为皇帝,称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并不是真正屈服于罗马教皇,而是想暂时退让,以寻机重占意大利以反抗新教皇的欺压。为此,他不惜向国内教俗大贵族做出重大让步以求得他们的支持。

1220年4月,他在法兰克福发布国务诏书《教会公侯特权法令》。1232年4月,腓特烈二世又发布《(世俗)公侯特权宪章》。这两份诏书授权教俗大贵族随意建立城堡和城市,在各自领地内拥有设卡、征税、铸币、司法的全权,并公然称他们为“一邦之君”。诏书打击了那些支持王权的城市,禁止他们结盟,禁止收留入城农民。不过,腓特烈二世始终没看清楚恢复“罗马皇帝”权威以及打击教皇,与那些大贵族所期待的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腓特烈二世对大贵族做再大的让步,也不可能赢得他们真正的支持。

果然,对大贵族的让步并没有为腓特烈二世换来在意大利的胜利。伦巴德城市与教皇结盟,在1249年法塞尔塔战役中大败腓特烈二世,俘获腓特烈二世的儿子及3000官兵。次年10月,腓特烈二世在悲戚中死于意大利。

通向罗马之路至此已被断绝,恢复“罗马皇帝”权威已经没人支持了,但其后代仍如飞蛾扑火般接踵而来。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一个男后裔,15岁的小康拉德所率7000骑士,在1268年8月23日塔利亚科佐之战中全军覆灭,他被俘后在那不勒斯被斩首。从此,该家族灭绝,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优势丧尽,意大利实际上已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罗马皇帝”的号召力也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无论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还是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都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都想打着“罗马皇帝”的旗号,控制教权,成为又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但两个王朝的数代皇帝加起来几百年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他们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罗马皇帝”这个称号没有吸引力,而是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基本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皇帝热衷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而各地公侯则为了维护其小利益与教皇相互支持,反对或者暗中阻碍皇帝实现梦想。因为,如果皇帝实现了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将政权、军权、经济权以及教权等所有权力集于一身,那么他们将会丧失很多利益。

德意志处于欧洲中部,成为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进行贸易的必经之地。德意志各城市的中介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的皇帝们虽然拼尽全力去恢复“罗马皇帝”的权威,但遇到的内部阻力也是空前的。加上罗马教皇企图通过基督教影响欧洲各国,不甘心回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教权从属于皇权,而希望实现那些公侯们所期待的教权高于皇权,萨克森王朝的皇帝们自然无法实现梦想。

双方长期斗争的结果是,萨克森王朝的皇帝失败了,罗马教皇以及那些反对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的贵族赢得了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只是短暂的。从长期来说,那些贵族们输得很惨,导致德意志无法拥有英国和法国那种王权集中的对外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格局。这也是后来意大利和德意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落后于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