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死亡圆舞曲(第3/4页)

1917年早春,大战双方在经历三场寒冬之后陷入对峙的僵局。俄国的二月革命使新的精英掌权,不过却犯下继续战争的致命错误。德国最高统帅部与流亡瑞士苏黎世的列宁接触,不仅承诺安全护送他和追随者们安全离开德国,还向沙皇的这位政敌支付了巨额黄金,助其颠覆终结沙皇专制的临时政府,乃至实现其共产主义计划。愚蠢的德国军人并不知道他们这是在搬石砸脚,因为等到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领袖们煽动德国工人起义后,也必定煽动他们起义——这是列宁的下一个步骤。

在圣彼得堡,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终于把俄国带出战争的旋涡,但是此刻俄国军队已崩溃,德军可以随意突入俄国境内,而不用担心过长的补给线遭到袭击。然而,列宁考虑过,无论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谈中想要什么,只要等到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挖掉他们的墙脚,他们也会失去通过和约抢到的东西。所以,一旦合约签署,德国便在纸面意义上成为从德国边境延伸至俄国腹地的东欧、中欧的新主人;不过,让一盘散沙的一众小国接受德国的主宰,对德国而言无关痛痒。最关键的是,东线俄国的崩溃让德国最高统帅部得以抽出100万士兵到西线的弗兰德斯战场去巩固那里的胜利。

对于德奥来说,如果美国不毅然加入协约国的话,战事可能不会像看起来那么糟糕。但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乃至德皇并不重视这一影响。他们仍然相信海军所吹嘘的——大部分美国运兵船会在抵达欧洲水域前被他们击沉。在美国军队有效部署之前,德国可以通过西线一场最终的压倒性进攻夺取最后的胜利,德国统帅部对此抱有信心。德国领导人们不是把来之不易的东线胜利转变成同西边协约国现实的、及时的和平,而是为达到自己战争目的不顾已经造成的牺牲、不管战争耗尽的财力,也不想战争鼓噪的宣传,继续着血腥的战争。

美国军队初生牛犊不怕虎,营养良好且装备精良,俄国革命也在向奥匈帝国士兵和德国城市播撒着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种子。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深知,他派遣美国士兵浴血欧洲战场的理由必须体现为:为了人类的圣战、为了世界的大同。这便促成了“十四点原则”的出炉,以民主的立场对列宁的共产主义立场构成挑战。这将把协约国的战争目标约束在欧洲大陆,并期望德国人在战后能得到合理处置。但是,对筋疲力竭的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而言,“十四点原则”无异于死刑宣判,因为这两个帝国的各组成部分将会按照民族自治原则成立民族国家。不管德国人怎么考虑——或者正因为德国人的缘故,协约国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列宁的革命口号和威尔逊的世界纲领已大大地改善了战争的非正义性。这场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大战已然升格为波及全世界的大战,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已然演变成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

德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经被战争的艰辛和苦难摧残得面目全非。从来没有哪一代德国人遭受过如此漫长的寒冷、饥饿与穷苦。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蔓延数年,无情地夺走了几十万老弱病残的性命。货币疯狂地贬值,尽管物价已被冻结;百姓购买力远远下降,尽管票面收入不断增长。钞票面值已缩水三分之二,公债仍滥发无度,而广大德国中间阶层已经购入大量国债,一旦德国战败,这些债券将沦为废纸。除了日常必需的口粮外,没有任何商品可以购买。饥饿迫使城里人拿出所有值钱的家当换取食物——尽管政府对此做出的惩罚很严厉。乡下的农民囤积一切能瞒过当局的收成。剥削和贫困加剧了社会动荡,尽管存在当局禁令,罢工和示威还是频繁地发生。城市与农村的阶级秩序已经崩溃。战争在不经意间无情地推动着妇女解放的进程,只因妇女们被征去顶替男人们做工。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已经沦丧。德国散尽了历朝历代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敢夺走的大量财富与人命。

战争初期,德国各政治团体达成“城堡和平”(Burgfrieden ),宣称要努力将所有德国人民一致团结在领导人的旗帜之下,并且杜绝一切怀疑和批判的杂音。与此同时,新闻审查制和议会自我审查制也加剧了这种沉闷的政治气氛。德意志各阶层希望把军事胜利作为立宪改革的替代品,把军事成就作为民族振兴的强心剂。1916年,军事当局收紧了对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控制,随后,军队将领们便与全德工人联合会达成一项协定——“爱国支援法”。现在,军队可以征召任何人去从事军火生产,无论男女。即便是大型民办企业的企业家也必须服从军事调度。作为补偿,在公司经营管理方面,工人联合会获得极大的话语权。“工人委员会”也得以在各大企业中建立,不仅负责工人工作条件的咨询,还参与企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