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第23/24页)

(82)华梅:《服饰社会学》,第102页以下;罗什:《平常事情的历史:消费自传统社会中的诞生,17—19世纪》,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83)“朱衣素裳,革带”,中华书局标点本作“朱衣裳,素革带”。孙机先生断做“朱衣、裳素、革带。”见其《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收入《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348页。按“裳素”当作“素裳”,因为《旧唐志》叙皇帝和皇太子弁服,皆作“绛纱衣素裳,革带”;《新唐书》二四《车服志》叙群臣弁服,亦作“朱衣素裳,革带”。知以“朱衣素裳,革带”为是。又叶炜君告知,“素革带”那东西也是有的,《隋书》卷十一《礼仪志六》叙陈朝皇太子朝服,有“素革带”;叙诸王朝服,有“素带”。

(84)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台湾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版,第188-191页。

(8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294页。

(86)曾慧洁编:《中国历代服饰图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87)许南亭、曾晓明:《中国服饰史话》,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88)《隋书》卷十一《礼仪志六》。

(89)《隋书·礼仪志六》叙毕北周冕服,又云:“后令文武俱着常服,冠形如魏帢,无簪有缨。”那么其常服的冠应是“帢”一类东西,其形制类似魏晋幅巾,故称“魏帢”,但实为鲜卑突骑帽、乌纱帽、幞头之类。参看孙机:《从幞头到头巾》,收入《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90)《周书》卷七《宣帝纪》:“诏天台侍卫之官,皆著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是公服之外还有品色衣,大概也属常服。《隋志》又云:“宣帝即位,受朝于路门,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群臣所服之汉魏衣冠,应即进贤冠,与皇帝的通天冠用于同一场合。这套服装后来成为朝服了。

(91)《隋书》卷十一《礼仪志六》。又,北齐流外五品至流外九品吏员,以绛褠衣为公服。

(92)孙机:《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收入《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201页。

(93)《梁书》卷五四《诸夷河南王传》叙述慕容鲜卑的风俗,提到了“大头长裙帽”;《隋书·礼仪志七》有“胡帽垂裙覆带”之语。吕一飞先生认为,“裙”是风帽后垂的边沿,见其《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94)但隋朝祭服的旒章等级,却是上承北周的,不用北齐之法。参看拙作:《北魏北齐的冕旒服章:经学背景与制度源流》,《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95)孙机:《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343页。

(96)孙机:《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第346页。

(97)《唐六典》卷二二《织染署令》:“臣下之冠五,一曰远游冠,二曰进贤冠,三曰獬豸冠,四曰高山冠,五曰却非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75页。这五种冠,就是朝服、具服的“冠、帻”之“冠”。

(98)按唐代的朝参,有常朝和朔望朝之别。常朝即常参官的每日朝参,后改为单日朝参。常参官包括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朔望朝则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这是较隆重的,在京九品以上文武职事官都要参加。参看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李斌城:《唐代上朝礼仪初探》,收入《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以下。所谓“公事、朔望朝谒”包括“公事朝谒”即常朝和“朔望朝谒”两种朝参。

(99)王宇清:《中国服饰史纲》,第190-191页。王先生所述缺第5类,第4类后面就是第6类,大概编序号时马虎了。

(100)参看《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101)《唐六典》卷二二《织染署令》云“臣下之冠五”,又云“冕五”,“弁二”、“帻三”。可见“冠”、“弁”有别。第576页。

(102)孙机:《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收入《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342页。

(103)《唐六典》,第117页以下。又同书卷二二《织染署令》专门讲造冠,所以另用“天子之冠”若干、“太子之冠”若干、“臣下之冠”若干的叙述模式。第575页以下。

(104)参看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编:《昭陵文物精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介眉编著:《昭陵唐人服饰》,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105)《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又制进德冠以赐贵臣,玉琪,制如弁服,以金饰梁,花趺,三品以上加金络,五品以上附山云。自是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服翼善冠,衣白练裙襦……其后朔望视朝,仍用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