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往事如烟(第7/9页)

宝藏一日不现世,我就一日处于危险之中。

明明和苏正表过态自己不会寻找宝藏,但出了图书馆后,我还是带着地图去了大报恩寺的遗址。除了觉得自己对宝藏的事一无所知,早晚有一天会有危险外,我还是有一定的好奇心,毕竟我都已经猜测出宝藏藏在琉璃塔地宫里了。

站在晨光大道上,左边是雨花路,身后不远处是鼎鼎大名的雨花台,眼前一大片高低起伏的民房,中间满是阡陌纵横的小路,一眼望不到秦淮河。

我傻眼了,站在这里看着人来人往,不知道怎么下手。转悠了半天,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看到有个牙都没了的老太太坐在一家小杂货铺前面,就走上前去买了包烟,虽然我根本不抽烟。然后我便开始和老太太闲聊。

我问她在这里住多久了,老太太说自己二十岁那年逃出了南京城躲过了大屠杀,解放后才迁回了南京,一直住到现在。这一片以前都是荒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就在这里搭棚子住,慢慢地就聚集起来了,棚子也变成了小房子,最后形成了如今这样的局面,大概就是所谓的“棚户区”了。

我又问她知道这里以前是哪儿吗,老太太嘬着嘴用南京方言说知道,很早很早以前是个庙,很大的庙。正因为这里以前是庙,所以当年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人认为佛祖能保佑他们。

我问她知不知道这一带还有什么那个庙留下的东西。老太太想了想,说有。我顿时兴奋地追问在哪儿,老太太指了指柜台里的东西没说话,我马上识趣地又买了点东西。

按照老太太指的方向,我来到晨光机器厂的大门边,三藏殿后街一条小巷的深处,门牌号为北山门的一带。这里已经没什么人住了,荒废了一大片,到处都是残砖碎瓦。就在一片瓦砾之中,默默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

这块石碑有七八米高,经历了岁月的摧残已经残破不堪了。 从外形来看它本应是由一只赑屃注1驮着的,但是现在这只赑屃的头已经不见了,脚也残缺不全了。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满地的垃圾走到那块碑前,感慨万分。这块碑也算是古迹了,至少有两百年的历史,如今却没人管没人顾地被遗弃在了一片垃圾瓦砾之中。而同样是古物,那些珍玩古董就有无数人对其趋之若鹜、为之醉生梦死。

我借着夕阳辨认了下,依稀看清了石碑上的碑文的残篇:钟山巍巍,大江洋洋,圣德长存,慧化不息,亿万万年,与天同寿。

古往今来,人类欲望的终点,大概就是这最后四个字“与天同寿”吧。但天还是那个天,无论是帝王还是朝代,却都已在历史的车轮下化为了尘土。

我绕着石碑转了一圈,再没发现什么其他东西。忽然,在石碑的一角有什么东西在闪,好像是反射起了残余的夕阳。起初我以为是石碑旁边有什么酒瓶玻璃之类的垃圾,但蹲下来看后才发现不是。

闪光的确是反射自石碑的一角,但不是集中在一点,而是细碎地分散在了某一片区域。我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发现石碑的一角居然有一些小玻璃片镶嵌在石头上。反光正是从这些小玻璃片上发出来的。很奇怪,这些小玻璃片看起来镶嵌得很深,不像是后期加进去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混杂进去的。

现在有那种建筑风格,即把细小的有色玻璃片混杂在水泥之中然后涂抹在外墙上,形成一种装饰型的墙面。但过去可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更何况这还是石碑,是用石头凿刻而成,而不是水泥。

我凑近了仔细看,发现这些小碎片不但有颜色,而且还不是很透明,有种似是而非的透明感。我忽然意识到,这不是玻璃,这是琉璃!

古代的琉璃和现代的琉璃并非同样的东西,古代琉璃是一种中国的古法材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法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是比金银、玉翠还贵重的东西,又是佛家七宝之一,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皇室的专用品,对使用者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是很难看见的。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水里来火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些精品甚至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制作时间。而且琉璃不似金银,一旦有问题也无法回炉重塑,所以世上没有两款一模一样的琉璃。

到明代中期以后,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就已经基本上失传了,但之后即便是已经不通透的琉璃制品,也是受到严格保护的。

大报恩寺琉璃塔之所以被称为琉璃塔,是因为塔身覆盖满了五色琉璃,远远看去流光溢彩。据说就连童话大师安徒生也曾经赞美过这座中国著名的塔。可想而知在那样的年代,建造这琉璃塔是个怎样浩大的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