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兜离之浦民俗史(第5/8页)

乡土史学家端正了坐姿,带着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说道。

“其一是天正十六年(公元1588年),因丰臣秀吉发布海盗停止令而不得不溃灭四散的村上水军末裔,前来此地定居的传说。村上水军的来历也有不止一个说法,有人说清和源氏属下的信浓村上氏之分支出奔至濑户内,成了伊予村上氏的祖先;也有人说和村上源氏有关的北田家才是祖先。但不管哪个说法,都没有足以证实的历史资料。”

“也就是说无凭无据——”

“没错,嗯,村上水军原本以濑户内的芸予诸岛一带为根据地。他们把备后的因岛、伊予的能岛和来岛当成据点,按照各自的岛,分为因岛村上氏、能岛村上氏和来岛村上氏三支队伍。但总称是三岛村上氏,三支队伍之间也有婚姻关系,所以,嗯,作为海盗同行,可以说是结成了同盟。不过他们的来历并不清晰,所以虽然都是海民,但我总觉得这些人的出身恐怕是零零散散的。”

“到了战国时代,好像就和毛利水军有关了吧?”

“是啊,三支队伍中的因岛村上氏和小早川氏互通款曲,于是成了毛利水军的战力之一;而来岛村上氏入了伊予河野氏麾下。只有能岛村上氏和战国大名没有牵连。那是不肯沦为从属吧。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由于因岛村上氏以备后的因岛为根据地,因而被雇用为周边警卫队,或承担守护大名山名氏的任务,或护卫在濑户内一带颇有势力的大内氏用船,总之非常活跃。于是功劳卓着的因岛村上氏,从大内义隆处得到了备后鞆之浦十八贯土地的知行权【对大名(或将军等上级)赏赐的土地进行支配和治理。】。给村上新藏人尚吉的宛行状【武将给家臣封赏领地时交付的文书。】,确确实实留存至今呢。”

然后,下宫的话题就向《因岛村上文书》这一资料前进了,但言耶略有些不安起来,他觉得下宫似乎过于沉迷细节。

“——即便如此,像这样得到领地当然还是特例。”

尽管严重地跑题了片刻,但乡土史学家又如此这般突兀地转回原来的话题。

“四散的村上水军中的大多数人,别无选择地散到了濑户内海的沿岸和诸岛上。”

“水军中的一部分就这样流落到了兜离之浦,对吧?原来如此,我真是茅塞顿开。那么另一个传说是——”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得让话题有所进展,言耶就像要了结村上水军的历史问题似的插嘴问。

下宫浮现出非常遗憾的表情:“第二个,是平家【被皇室赐予“平”姓的家族,其家徽是扬羽蝶。】的流亡者传说。”

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服服帖帖地开始讲述另一个传说了。

“贵族流离谭吗?”

“对啊。不过,正如刀城老师也感到可疑一样,平家的流亡者传说从东北地区的岩手直到南方的萨南诸岛,那才叫到处都有哪。”

“岐阜的白川乡、德岛的祖谷和熊本的五家庄是著名的处所吧。”

想说“请别叫我老师”,但言耶还是忍耐着,嘴里说出了众所周知的地名。

“所谓的日本三大秘境,还真像是历尽艰辛的流亡者会抵达的场所呢。不过,鉴于源平两家交战的舞台就在濑户内,周遭的流亡者传说多一点也不奇怪吧。于是这里也有一个。”

“换言之,村上水军的末裔说要比平家后裔说可信度高很多吗——”

“当然,不仅如此,还有别的理由。其实在我看来,也许和鵺敷神社有关……”

话题终于抵达要害处,言耶松了口气。然而,不知为何一瞬间之后,下宫开讲的却是“一向一揆”【“一向”指净土真宗的俗称“一向宗”,前身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所谓“一向一揆”是指一向宗信徒为夺取地方政权而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历史。

“为了对抗战国大名领国制的统治,发起‘一向一揆’的,就是与各地豪强联手的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僧侣和门徒,您知道吧?”

“啊,姑且算——”

“其中也有大量渔民。因为亲鸾的恶人正机【日本净土真宗始祖亲鸾的核心思想之一。此处“恶人”指不能自力行善的凡夫,即需要依靠弥陀本愿之力方能产生善根的人;“正机”则指救济的直接对象,即阿弥陀佛救济的目标。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救济罪恶深重的凡夫,所以主要救济那些必须依靠弥陀本愿的恶人,其次才是能自力行善的善人。】说,对平时靠海讨生活的他们而言,比什么都容易接受。一直以来,佛教因五戒第一律的不杀生戒而禁止宰杀活物。从古代天武四年(公元675年)的杀生禁断令开始,为了祈祷神佛保佑国家和五谷丰登,常常颁布禁止杀生和放生的指令。但是,捕猎为生的山里人和打鱼为生的渔民可办不到。当然了,如果考虑一下时代背景,就会有疑问——这种禁止令在各地渗透得能有多深呢?山民、渔民与此并无干系,但结果世人还是对他们产生了歧视倾向,而这也确实延续到了后世吧。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也是,一开始就不包括从事那种营生的人。因为世人心存成见,视他们为污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