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第7/19页)

张尧封大喜道:“包公子也相信曹丰不是杀人凶手?”包拯道:“不,我只是说目前没有实证证明曹丰杀人,并没有说他不是凶手。”

沈周道:“既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找到凶器和毒药等物证,控告难以进行,所以提刑司才急需捕获曹丰,以口供来定案。”

包拯道:“张兄,有一件事极为关键,我必须得冒昧问你一句,你可知道曹教授为什么选上了你做女婿?”

众人其实心中都想知道曹诚为何看上了张尧封这么个门客,但又觉得直接问出来太过伤人,有所犹豫,想不到最后还是由包拯问了出来。

张尧封面色一红,嗫嚅道:“我自己也很意外,忍不住问了曹教授,他说他无意间在宴会上见到我,觉得我眼睛细长而有深光,是大贵人之相,所以决定将爱女相许。”

张小游道:“这种骗小孩子的话你也相信?曹诚答应将宝贝女儿嫁给你,是不是让你用那本陆羽《茶经》作为聘礼?”

张尧封极为愕然,愣了一愣,才红着脸道:“没有啊。曹教授根本不知道我手中有陆羽真迹呢,从始至终,他提都没有提过《茶经》两个字。你们怎么会这么想?”

文彦博忙道:“张兄千万不要介意,并不是我们刻意要这么想,只是觉得事情太过巧合。”当即说了昨晚曹诚和崔良中先后来找父亲文洎提亲之事。

张尧封回过味来,讪讪道:“曹教授选中了我是没错,可崔员外向文丈提亲的却是文公子你呀。”

当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沈周道:“哎呀,我们完全忽视了这点啊。这说明崔良中根本不知道张兄手里有陆羽《茶经》,甚至他根本就不知道曹教授选中的是张兄。他跑出大厅与曹丰争执,不过是因为在文丈面前丢了面子。”

包拯沉吟道:“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曹教授嫁女到底是不是为了张兄手里的《茶经》?如果是,他又是什么时候知道《茶经》在张兄手上的?”

文彦博道:“以曹教授昨晚积极的态度来看,他应该是昨晚在宴会上无意中知道的,不然他早在宴会之前就主动笼络尧封了。”话一出口,便意识到有些不妥当,忙对张尧封解释道:“噢,我的意思是,如果曹教授真的是意在《茶经》的话。”

包拯道:“这就更不合常理了。”

昨晚知府大宴华宾云集,人情汹汹,可以说热闹得很,也混乱得很。曹诚既是打定主意为爱女寻觅佳婿,必定会聚精会神地观察在座学子,品度外貌才学。张尧封因为寄人篱下,为人低调,从来没有透露过手中有陆羽原版《茶经》,知道此事者寥寥无几,曹诚不可能恰好在昨晚宴会上打听到这件事,再临时起意要将女儿嫁给《茶经》的主人张尧封。

即便真的有人在晚宴上告诉曹诚,说南京通判文洎门客张尧封有原版《茶经》,曹诚觉得可以利用《茶经》来对付崔良中,动了心思,不惜牺牲女儿的终身幸福,赶过来向文洎提亲,那么他开口询问的必然是门客张尧封如何如何。但事实是,寒暄过后,曹诚开门见山地问的是侍奉在文洎背后的年轻人是谁,文洎回答说是门客张尧封后,曹诚似是颇为失望,说了一句:“原来是文公的门客。”由此可见,在昨晚宴会之前,曹诚既不认识张尧封,也没有听过其名字,只是纯粹从外表上相中了张尧封,所以才赶来提亲。而曹诚眼中的外表,显然不是以五官端庄英俊来衡量,而是有没有贵人之相。

包拯简略分析了经过,众人都深为其推断折服,连连称是。文彦博心中却颇不是滋味:原以为曹、崔两家争抢张尧封,不过是为了他手中的《茶经》,现在看来完全是为了他这个人,自己自小就有的才子风头完全被一名食客盖过去了。

沈周涉猎广泛,所学甚杂,道:“我曾经读过《麻衣相法》[9],里面有专门的‘相眼法’,确实提过眼细长而有光润者是贵人之相。”

张小游歉然道:“看来曹家还真是看上了张公子的人,而不是为了什么《茶经》。张公子,不好意思啊,适才我言语太过鲁莽。”

张尧封自己反倒半信半疑起来。张氏原是江南大族,自入宋后家道日益中落,他少年时又父母双亡,愈发穷困,兄长张尧佐离家出走,张家只剩下他一人,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几经辗转,勉强投到文氏门下当门客,生活才算安定下来,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但他目下已经二十五岁了,还只是个依附于文家的落魄门客,无法自立,这就是所谓的大贵人之相么?曹家到底看上了他什么,肯将天人般的女儿曹云霄下嫁?

他心头的疑云越来越重,旁人愈分析曹诚嫁女仅仅是因为他的面相,他不以为中肯,反倒愈发觉得曹家可能是别有用心。而他身上最值钱的物事就是陆羽所著的《茶经》了,当初兄长张尧佐与他反目出走,也正是因为这本茶书。自己的亲兄长尚且觊觎家传之宝,意图高价卖掉,更何况曹姓外人呢?一时间,脸涨得通红,又是激愤又是失望,道:“我要当面去问曹教授。如果他确实想要《茶经》,我就直接送给他好了,用不着拿云霄小娘子来换。”当真赌气起身,往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