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游子乍还乡(第3/5页)

徐文约心想果然没猜错,口中却道:“原来贤弟竟是学成归来之新进贤达。于今华夏百废待兴,大有可为,贤弟前途不可限量哪。”

安裕容难得有几分真尴尬,打个哈哈敷衍:“说来惭愧,愚弟生性懒散,不过在西洋大陆胡混些日子,走马观花,游手好闲罢了,实在虚掷光阴,愧对同胞。”

徐文约见他不欲多说,就此作罢。恰巧进车厢服侍自家小姐的男女二仆出来,手里林林总总提着一堆餐盘用具。列车唯头等车厢设置了餐吧、盥洗室、更衣室,一应俱全。二等车厢只有便所和洗漱台。至于三等车厢,就只剩下便所了。

安裕容见那男女二仆挤进三等厢,随口道:“官家小姐既有如此派头,怎不去一等座?”

徐文约接道:“大约二等尚有余,一等犹不足?”这话不无自嘲之意,二人相对而笑。

徐文约自带有食水在车上,安裕容打过招呼,信步往月台另一端的摊贩行去。买了两个当地小吃车轮饼,又要了一包干荷叶裹着的卤杂菜。这时身边来了个大腹便便的中年洋人,掏出银元冲小贩比划。那小贩开始吓一跳,惊慌片刻,见对方满脸堆笑,镇定下来。虽言语不通,倒猜出他是要买吃食,不禁为难。他无钱找零,这块洋银足可买下满笸箩车轮饼不止。

安裕容摸出两枚铜钱,示意小贩:“给这位洋大人拿两块饼。”

他在申城上车前,从旁人议论中得知:临时执政府发行了新钞,然应者寥寥。为筹集军费,复又单独发行军券,许以重息,可惜依旧成效有限。因此只换了些江南通用的洋银,并没有兑换新钞军券。随身还留了点铜板做零用,没想到这前朝“正兴通宝”,依旧颇受百姓欢迎。

那洋人接过小吃,将银元递给安裕容,用盎格鲁语连声道谢。

小摊贩集中在三等车厢这面,洋人明显来自一等车厢。安裕容看他胸前居然挂着一台便携式照相机,这可是西洋大陆上层人士最新高档消遣娱乐工具,便知此人身份不低。他知道不少异邦好奇人士,专喜往华夏内陆采风,没准对方也是其中一员。

十分有礼貌地推辞了银元,只说做个临时东道主,请萍水相逢的朋友尝尝小吃而已。

听他一口流利标准的盎格鲁语,洋人喜出望外,当即兴致高涨,拉着他闲聊起来。安裕容得知洋人姓约翰逊,花旗国人士,是位摄影爱好者,兼职给本国报刊远东版面写点儿华夏风土人情的稿子。此番应友人之邀北上海津,参加一所西式医院的落成典礼。他原本有一名专职翻译,不料突然身体不适,未能随同上车。约翰逊先生来夏时日不算太短,对于这条归属米旗国的南北专线治安并无担忧,对刚刚引自西洋的全钢盔甲列车亦十分放心,故独自一人踏上旅途。

约翰逊先生一边与安裕容聊天,一边不忘举起相机四处拍摄。甚至不惜将肥硕的身体探出月台边沿,去捕捉对面闷罐子一般的短途车四等厢中下来的本地旅客。到底平衡不够好,一个不慎,肩上挂着的相机皮套掉下了月台。正要俯身捡拾,催促上车的铃声哨声一并响起。那皮套是相机固定装备,他不愿就此遗失,奈何身材臃肿,手臂长度不够,愈是焦急,愈是捞不上来。

“约翰逊先生,我来帮你。”安裕容说着,纵身跳下,捡起相机皮套。他身材颀长身手矫健,单臂在月台上一撑,轻松跃了上来。见约翰逊喘着气刚站稳,将皮套塞进他手里:“车要开了,我们必须快些。”

二人快步往车厢走,约翰逊忽转头道:“伊恩,一等厢还有许多空位,你可愿意同我过去坐坐?”

伊恩是安裕容的西文名字。听得此言,他不由心中大动。这趟特快列车的一等座,价格昂贵还在其次,票仅售予往来京师、海津、江宁与申城之间的洋人及少数华夏权贵。如此机会,可遇不可求。这时乘警再次吹哨催促,想起行李还在二等车厢,安裕容犹豫片刻,心想最多下一站再回去。道声多谢,大大方方跟着约翰逊便进了一等车厢。他与洋先生姿态亲密,竟无人上来干涉。

这边果然另有天地,单人沙发两两相对,中间一张圆形茶几,处处豪华舒适。放眼望去,乘客不到半数,其中洋面孔约十好几张。安裕容先去盥洗室将自己打理一番,才转回来陷进沙发里,约翰逊已经替他要了一杯红茶,跟前后座开玩笑般介绍,这是自己的新翻译。安裕容暗道庆幸,多亏遇上一位热情的花旗国友人。若是矜持的米旗国人士,又或者拘谨的东洋人,可轻易得不到这般待遇。

他其实就是来蹭座补眠的,可也不好意思太快过河拆桥,强打精神陪约翰逊聊天。附近一桌三位洋绅士,忽对着西文报纸热烈讨论起了华夏时局,猜测南北双方哪一方能得到更多内外支持,更适合领导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