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2/2页)

四爷没有借弘时受伤这件事情做理由,只不过是向皇阿玛上了道折子,带着一家人去了庄子上,养伤、种地、教子。

现成的理由,四哥没有用,胤祯却是用了,他就是从这件事情上入手,借此改变自己态度的。

不同的是,四哥要改变的是自己对于朝政的态度,他改变的则是对几个儿子的态度。

弘春是‘他’曾经最喜爱和倚重的长子,甚至一应的待遇较之嫡子,也只好不差。

嫡庶不分,本就是乱家的根源,他早就有想法给府里头立立规矩了。

‘他’原来之所以不顾规矩,也让府里的人坏了规矩,就是因为处处讲情。

如今倒是不必了,无论是对福晋,还是两位侧福晋,他都只有记忆,并无感情,就算是对九个孩子也是如此,出于责任,他必然会当好这个阿玛,但在还没有培养出多少感情来的情况下,这些个孩子在他心里边儿都是一样的。

所以完全不必把十四贝子府当成一个家来看,本来他心目中的家,也没有这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倒不如将其当做一个衙门,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小的作坊。

如此就简单直接多了。

福晋跟两位侧福晋,各有各的职责和权利,谁也不必逾越,谁也不要坏了规矩。

九个孩子稍稍要复杂那么一些,首先地位上肯定不能是平等的,嫡出的,那肯定要优于庶出的,一切的待遇都按照礼法来,简单些,才不至于兄弟反目成仇。

他要扮演的角色主要就是两个,一个是公正严明的法官,按照律法和礼法行事,绝不偏袒任何一方,一个是教导孩子的老师,在这个位置上,对待九个孩子就可以一视同仁了。

所谓老师,就是要教会这些孩子们生存的能力和生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给予鼓励,也可以给予惩罚,甚至是体罚。

头一个受到体罚的就是弘春,别看是两个人打架,一个巴掌拍不响,两边或多或少都有错处,但先撩者贱,先口吐恶言的是弘春,先动手的也是弘春,罚的最重的自然也是弘春。

胤祯还没打过孩子,他也向来不提倡打孩子,但弘春既然选择了用武力来打压弟弟,他这个做阿玛的,为什么不能选择同样的方式。

不是木条打手心,也不是木棍打屁股,也不是荆条打小腿,就是直接上拳头上脚,弘春当时是怎么打人的,胤祯完全复制了一遍。

当然他肯定要收着自个的力气,知道疼就行了,总不能把人给打坏了,弘时被打断了鼻梁骨,弘春不过是伤上加伤,脸上身上青青紫紫,瞧着吓人罢了,鼻梁骨还好端端的。

一言不合就动手打弟弟,而且把堂兄鼻梁骨打断的弘春,一方面是无限期留在府里养伤,另一方面功课也不能停,在被体罚的第二天,就跟着先生读书了,还要跟弟弟妹妹们一块儿,跟着阿玛学习拳脚功夫。

相比之下,弘明受到的惩罚就比较平和了,抄书,不是抄佛经,而是抄史书。

要求字迹工整,不能随意应付,抄够二十遍的史书,就可以继续回到宫里读书了。

不像弘春,什么时候回宫读书,还能不能回宫读书,当阿玛的一句话都没交代,弘春也不敢问。

别看他在府里头,但还有额娘帮他打听外头的事儿,弘时也还没回宫里读书呢,一方面是鼻梁骨还没养好,另一方面,脸上碎瓷片扎出来的疤痕,可能永远也去不掉了。

虽然脸上有没有疤痕都可以继承爵位,但四伯并不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弘时非长非嫡,也并非是不可取代的。

四伯还有两个小儿子可以选择。

就像他的阿玛,除了他以外,还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都是嫡子。

原本他并不在意嫡庶的,进了宫之后,才发现嫡出的地位超然,原本他也并不觉得阿玛更看重嫡子,但这事儿之后,他心里就没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