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惹恼犯浑(第2/4页)

“如今西州南部除了民化的部落外,仍有不少部落存在,这些部落还是以打猎为生,倒也不必如此惊慌。”

即便这图腾出自陈余部,也不能说明便是与叛军有关。

八大部落人口加起来超过一千五百万,当年参与起义的各部叛军总数不过十几万,剩下一半人口都选择了民化,还有一部分人口来了西府定居。

许院判道:“当年战乱四起,不少部落居民逃亡西府,叛军被镇压后,也有许多部落居民走出部落主动民化,倒也不能一棍子都将他们打死,如今朝中也有不少官员祖上出身西州八大部落。若对方没做反叛的事情,不必惊慌。”

伯景郁也比较赞同许院判的想法,西府本身就有非常多祖籍是西州的人迁居过来,还有不少做生意或务农的普通百姓。

杨成忠说自己当年是因为战乱跑来西府,倒也说得通,因战乱从西州来西府的人数少说得有几百万人。

伯景郁:“往来的书信我都看了,全是家中弟弟写给他的,书信内容十分正常,都是讲述一些家乡的情况,让他回家探亲,或是一些表达思念的书信,从书信内容上看不出来他有反叛之心。”

庭渊说道:“如此,也不必太在意这些东西。”

小二给他们送来做好的饭菜。

庭渊早就饿了。哥舒琎尧帮助庭渊创建书院的时候倒是没想这么多,他的想法是从这里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学生,送进青天书院,将来或许能够改变朝堂的格局。

但他没有想到那么深层次,通过提高百姓整体的知识水平,缩减他们与贵族之间的差距,最终让平民取代贵族。

所有人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财富知识等资源被垄断的状况。

伯景郁这下是对庭渊的看法完全地改观了。

舅父说得对,庭渊虽才识不高,但他的眼界和思想确实很高。

当然,庭渊也有许多话没有说出口。

当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提高,就意味着生产力提高,缩减了与贵族之间的差距,那么帝王作为贵族中的贵族,伯家的帝位,很可能会保不住。

伯景郁想不到这一层,但哥舒琎尧想到了。

他的祖上是跟在女君身边的,他们传承的思想是男女平等。

统一提高百姓知识水平,思想背后就是人人平等,人人都平等了,权贵都不要了,还要帝王做什么?

庭渊提到的这一切,与女君推行的制度吻合度非常高,且更加大胆。

女君提倡男女平等,创办青天学院的初衷也是教育平等,却没有进一步实施。

而庭渊在女君的制度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

从前哥舒与庭渊聊过很多,但他从未与庭渊聊得这么深,如今才发现,或许他与庭渊之间也有理念不合的地方。

哥舒没有挑明,而是想等回了府上再与伯景郁细说。

伯景郁此时再看庭渊,只觉得他整个人都浑身冒金光,他确实如他舅父说的那般,眼界思想都很有远见。

伯景郁突然弯腰行礼,“先生,请受我一拜。”

庭渊:“???”

庭渊都没想明白他要拜什么。

伯景郁道:“感谢先生今日的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

庭渊:“……”

哥舒原本是有意和庭渊提出让他帮助伯景郁遍巡六州,做他的幕后军师,如今听了庭渊今日一番话,他反倒有些犹豫了。

庭渊的提议与伯景郁的利益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他不能视而不见。

因此他要好好考虑一番,不能贸然向庭渊提出这种请求。

伯景郁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这也是他最大的缺点。

若是他们真的采纳了庭院提出的想法,每个县都承办书院,教育国有化,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权贵,但也同样会遏制他们,这就意味着自断双臂。

午饭是在书院吃的,午饭过后,庭渊要回府中用药,他着凉没完全好,药一顿都不能落下,哥舒也就没有挽留。

送庭渊上马车后,伯景郁和哥舒琎尧沿着来时的路,慢慢地往回走。

伯景郁问:“舅父,你觉得庭公子对于科举公平一事提出的解决办法可行吗?”

哥舒反问他:“你觉得呢?”

伯景郁笑着说:“我觉得是可行的,你先前不是说过,庭公子说:跨越阶级最好的办法是消除阶级,他没有说消灭阶级,而是说消除,缩减平民与权贵之间的差距,确实能够消除阶级。”

这一点哥舒不反对,确实能够做到,也是他从前没有想过的。

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消除阶级,而是想要消除权贵。

正是因为这些权贵的存在,对他们推行新政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他动的是杀心。

把这一批权贵拔除,新政就能够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