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留在京师的钉子(第2/3页)

想到在京师纸醉金迷的生活,李长风的失落感也很强。

等返回府上,听说了父亲从太子妹夫那边求到了边贸的资格,李长风立刻冲进父亲的书房。

“爹!太子真的准了?”

李炜骄傲的点头,他对李长风说道:“过日子我就去大同,给李家再挣一份富贵回来!”

接着李炜又皱眉说道:“只可惜咱们本钱不多,这一趟下来赚的不多。”

李长风立刻说道:“爹,您糊涂啊!”

“您真的要运货物去大同做买卖吗?这路上兵荒马乱的,咱们对大同的边市也不熟悉,万一折了本怎么办?”

李炜立刻看向儿子,只听到李长风说道:

“为什么要亲自去大同呢?爹只要将边贸资格卖出去,商人们自然要给咱们李家送钱。”

李长风说道:“这大同边贸儿子也听说了,只有十三家有资格去和蒙古人做买卖,山西这边有实力的商人可是不少的,不少家只是当时没争得过那十三家。”

“此外还有不少中小商人,他们冒着险越过国境和蒙古人做买卖,他们也想要进入贡市做生意。”

“爹,咱们只要在宣府出售参加边贸的资格,就能坐收一大笔银子了!”

李长风这句话又让李炜意动了,去大同做买卖的周期太长了,还有做买卖的风险。

按照儿子的说法,出售边贸资格,这才是坐收渔利的生意!

李炜又说道:“可是太子殿下只是让李家去做生意,这资格怎么卖?”

李长风立刻说道:“这还不简单,只要是买了资格的商人,就是李家的掌柜的了,李家的人自然就可以进边市了,那十三家商人难道每次做生意都是家主亲自去的?”

李炜眼睛一亮说道:“那就这么办!”

七月一日,就在明廷还在骚操作不断的时候。

京师。

苏泽正带着护卫,市场京师城外的农田。

“大都督,这里曾经是定国公家的庄子,如今这些田都已经分了,都种上了大都督带来的土豆和豆子。”

因为京师作战的时候差不多是春耕的时候,耽误了今年的农时,没办法种小麦水稻。

所以在分田之后,苏泽推广京师百姓种植他带来的土豆种苗。

分到田的百姓,不肯种植土豆的,也就种上了豆子。

这也是灾年常用的办法,豆子的收获周期短,一年四季中的很多时候都可以种植,在兵荒马乱的时候,百姓就会种植豆子充饥。

土豆也是同样的道理,后世在战时和饥荒时期,土豆也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不过豆子和土豆这种应急食物,亩产量还是不如水稻和小麦,如果长期战乱种植这种粮食,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粮食短缺。

看着地里长势茂盛的土豆苗,苏泽询问身边的王锡爵道:“今年的秋税的事情怎么样了?”

王锡爵立刻说道:

“再过大半个月,这些土豆和豆子就能收获了。”

“已经对官吏进行培训了,按照大都督《告民三则》的承诺,以明初的田赋税率征收,只收实物。”

苏泽点点头说道:“这批粮食入库后立刻运到天津装船。”

苏泽又对王锡爵说道:“你手下那批官员一定要带走,东南急缺政务人才,这些人在京师锻炼了几个月,可不能留给明廷!”

王锡爵笑着说道:“大都督放心,要是大都督不带他们走,他们才会闹呢,以明廷的党争烈度,他们又帮着大都督分了权贵的田,留在京师才是一个死呢。”

苏泽又说道:“许国那边也是,凡是得力的匠人分批转移,天津那边的新船已经造好,有多少人带多少人走!”

看着田里的庄稼,苏泽也有些舍不得,只可惜现在的京师,想要守住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且不说民心这种比较虚的东西,苏泽的鸟铳和火炮军队,都是极端依赖后勤补给的。

药火,炮弹,替换零件,都需要从福建浙江运过来。

京师周围的明廷军队很多,这些士兵都是东南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苏泽同样不敢冒险。

如今打击明廷威信,分裂明廷的目标已经达成了,苏泽已经准备退路了。

不过虽然已经准备退出京师,但是苏泽并不准备完全放弃北方。

返回到了京师的军营中,苏泽招来了麾下将领。

“大沽的工程怎么样了?”

林良珺立刻说道:“已经快要完工了!”

苏泽留在北方的钉子,就是他在大沽城修建的棱堡。

棱堡的城墙和普通城墙不一样,是交错曲折的,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