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看乐殿戏言邀赏,灵符院乱箫作怪(第2/7页)

孙遇回道:“每年腊八,她都要去寺院里受持一日八关斋戒,明日一早方能回来。”

青阳闻说,心中对孙遇夫妇更增好感。

孙遇设宴待客,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腊八粥。孙遇端起粥碗笑问道:“你们可知这腊八粥的来历?”

青阳应道:“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妻儿,出家学道,遍学九十六种外道之法,之后又于尼连禅河畔苦行六载,日食一麻一麦,骨瘦如柴,却始终无法悟道。佛陀终于明白,只一味苦行,并不能达成证悟,便起身走到河水中洗净身体,却因过于虚弱而晕倒在岸边。适逢一位牧牛女经过,便以牛乳煮成的粥喂他吃下。佛陀恢复了体力,便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菩提树下,发愿于此证悟菩提。不久之后,即是腊月初八清晨,佛陀终于睹明星悟道,成等正觉。后人便于每年腊月初八煮食腊八粥,以纪念佛陀成道。”

孙遇道:“青阳姑娘所说不错,这腊八粥正是象征当年佛陀所食牛乳粥。只是这粥除去纪念之义,更为表法,用以教示学人,正法乃非苦非乐、远离二边之中道法,贪图享乐固然成不得佛道,一味苦行亦成不得佛道。可惜目下有些子学人,将此一则故事曲解,只一味说言学道不得执着苦行,反而欢喜与富贵人打成一片,求安逸、贪享乐、好场面、图样子,这一伙子人,非但误了自家慧命,又以此教人,不知误导了多少众生!正是当年世尊说为可怜悯者。”

青阳点点头道:“多谢孙先生教诲,青阳日后一定铭记先生之教,绝不敢做那自误误人的可怜悯者。”

孙遇笑道:“孙某岂敢教导姑娘,不过提起这个话头随便说说罢了,倒是姑娘听者有意,诚为真心向道者也,孙某钦佩不已。”

青阳抿嘴道:“先生这样说,倒让小女子无地自容了。青阳尚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先生。”说罢看看孙遇,见他欠了欠身正看着自己,便续道:“既然世尊食粥乃为表法,他去河中沐浴自然也应是表法,却为表示何义?”

孙遇听罢笑道:“善哉此问,姑娘果然是佛门中人。世尊此前因一切众生执着此身而造作种种业,因种种业而流转六道,故世尊苦行正为断除对于此身之执着。及至六年之后,世尊醒悟,贪图身之享乐固然是执着,因此而唯令身体受苦亦是执着,如手心与手背,皆不离此一手。故而世尊起身沐浴,实为洗去执着、洗净此‘身见’而已。如《妙法莲花经》中有药王菩萨焚身供佛一节,菩萨舍身,实为舍见耳。”

(按:身见,佛教所明五见之一。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中解释为:执着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三藏法数》释云: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身也。以现代语言简言之,我们的身体由无数细胞组成,并由身体之各个感官与外界接触,或见形色,或闻音声,或尝气味,或触冷热、软硬、滑涩等等,由此产生种种身心感受,并因此而产生“身体为实有”,且有一个“我”为此身之主宰的错觉。若细究之,则无外乎诸多因素暂时聚合的假象而已,其中哪一部分是“我”?哪一部分是我的实有身体呢?)

“原来如此。”青阳于座上向孙遇合十道,“孙先生果然乃有道之士,日后青阳若是寻不到翠微禅师,宁愿追随先生门下,还望先生不弃。”

孙遇忙道:“姑娘折杀孙某人,在下不过妄测圣意,随口谈说而已,尚不知有无谤法之过,岂敢为人师!适才说起这则故事,亦因在下曾在长安城西南翠华山中见过翠微禅师,禅师素行简朴,不喜愦闹,自从入宫讲法之后,因造访者不绝,其中多是慕名亲大之徒,真心问道者鲜,故而禅师离开皇上赐居的翠微宫,向深山隐居茅棚去了。姑娘既然有心向禅师求道,必然要有所承担,须吃得了辛苦才行。”

青阳回道:“只要能求得真道,什么苦我都愿意吃。却不知还能寻到禅师吗?”

孙遇道:“有心即是有缘,有缘即能相见。禅师多半仍在翠华山中,虽不易寻找,只要真心向他求道,应当可以寻见。”

光波翼一直未插话,此时开口说道:“姑娘请放心,只要禅师还在翠华山中,我一定帮你寻到他。”

青阳忙起身向二人道谢。

既得了翠微禅师的消息,光波翼便只身去翠华山中找寻。禅师居处隐蔽,若是旁人确也难以觅见,光波翼却凭借天目术之力,只六七日工夫,果然寻到了翠微禅师。

青阳夙愿得偿,大年初一于净业寺披剃出家,之后便到翠华山滴翠庵挂单,常常往翠微禅师所居茅棚中聆听教诲。后有偈云:

廿载寻伊不见伊,空谷水响忽断疑。风送春花遍野香,青山碧水祖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