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记钱锺书与《围城》(第4/8页)

也许我正像唐.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砍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硬纸做成的断肢残骸。可是,我逐段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使我放下稿子大笑的,并不是发现了真人实事,却是看到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我大笑,是惊喜之余,不自禁地表示「我能拆穿你的西洋镜」。锺书陪我大笑,是了解我的笑,承认我笑得不错,也带着几分得意。

可能我和唐.吉诃德一样,做了非常扫兴的事。不过,我相信,这来可以说明《围城》和真人实事的关系。

二 写《围城》的钱锺书

要认识作者,还是得认识他本人,最好从小时候起。

锺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据钱家的「坟上风文」,不旺长房旺小房;长房往往没有子息,便有,也没出息,伯父就是「没出息」的长子。他比锺书的父亲大十四岁,二伯父早亡,他父亲行三,叔父行四,两人是同胞双生,锺书是长孙,出嗣给长房。伯父为锺书连夜冒雨到乡间物色得一个壮健的农妇;她是寡妇,遗腹子下地就死了,是现成的好奶妈(锺书称为「姆妈」)。姆妈一辈子帮在钱家,中年以后,每年要呆呆的发一阵子呆,家里人背后称为「痴姆妈」。她在锺书结婚前特地买了一只翡翠镶金戒指,准备送我做见面礼。有人哄她那是假货,把戒指骗去,姆妈气得大发疯,不久就去世了,我始终没见到她。

锺书自小在大家庭长大,和堂兄弟的感情不输亲兄弟。亲的、堂的兄弟共十人,锺书居长。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麽都没个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我们无锡人所谓「痴」,包括很多意义:疯、傻、憨、稚气、騃气、淘气等等。他父母有时说他「痴颠不拉」、「痴舞作法」、「呒着呒落」(「着三不着两」的意思--我不知正确的文字,只按乡音写)。他确也不像他母亲那样沉默寡言、严肃谨慎,也不像他父亲那样一本正经。他母亲常抱怨他父亲「憨」。也许锺书的「痴气」和他父亲的憨厚正是一脉相承的。我曾看过他们家的旧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壮壮,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相。想来那时候的「痴气」只是稚气、騃气,还不会淘气呢。

锺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锺书」。他出世那天,恰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已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可是周岁有了「锺书」这个学名,「仰先」就成为小名,叫作「阿先」。但「先儿」、「先哥」好像「亡儿」、「亡兄」,「先」字又改为「宣」,他父亲仍叫他「阿先」。(他父亲把锺书写的家信一张张贴在本子上,有厚厚许多本,亲手帖上题签「先儿家书(一)(二)(三)…………」;我还看到过那些本子和上面贴的信。)伯父去世后,他父亲因锺书爱胡说乱道,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的意思。锺书对我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这也许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我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克制作用。

伯父「没出息」,不得父母欢心,原因一半也在伯母。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做颜料商发财的,有七八只运货的大船。锺书的祖母娘家是石塘湾孙家,官僚地主,一方之霸。婆媳彼此看不起,也影响了父子的感情。伯父中了秀才回家,进门就挨他父亲一顿打,说是「杀杀他的势气」;因为锺书的祖父虽然有两个中举的哥哥,他自己也不过是个秀才。锺书不到一岁,祖母就去世了。祖父始终不喜欢大儿子,锺书也是不得宠的孙子。

锺书四岁(我纪年都用虚岁,因为锺书只记得虚岁,而锺书是阳历十一月下旬生的,所以周岁当减一岁或二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锺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锺书都跟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锺书六岁入秦氏小学。现在他看到人家大讲「比较文学」,就记起小学里造句:「狗比猫大,牛比羊大」;有个同学比来比去,只是「狗比狗大,狗比狗小」,挨了老师一顿骂。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上学,藉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锺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锺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锺韩都在家由伯父教。伯父对锺书的父亲和叔父说:「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