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慈悲(第2/10页)

那架势,那饭量,恍如灾民过荒年,和弹钢琴时的他一在青天一在沟。

老潘吃相很惊悚,怪硌硬人的,可除他以外我在拉萨没几个熟人了,往事翻篇,昔日老友们早已四散,我早已找不到什么重回拉萨的理由……

酒和酒杯,鱼和洋流,我和我的拉萨。

拉萨拉萨,那里曾有我的家,2008年我告别了拉萨,2015年再回去时,只剩游客的身份了。

新人我不熟,旧景太戳心,我躲进拉萨河畔老潘的书店,闲了翻杂书,闷了喂白马,想自虐了就央求老潘弹钢琴,然后抱着膝盖当筛子。

老潘的钢琴比他本人体面多了,愈发衬得他落魄而邋遢。

有些人邋遢归邋遢,倜傥而不羁,有些人落魄归落魄,朴素又清雅,不像老潘,给他个蛇皮袋子让他去宇拓路蹲着,指定有好心人把喝完的饮料瓶子递给他。

……具体细节不描述了,反正他总一身改革开放前的打扮,又不舍得花钱铰头,发型那叫一个参差,貌似是自己拿美工刀一绺绺揪着裁的。

许多客人不信他是老板,总是在他热情迎宾时警惕地捂住包包防着他。

也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失望地问他:你……你怎么可能是老潘呢?

是啊,他这副尊容怎么对得起传说中的那个老潘?

传说中的拉萨老潘怎会如此破衣烂衫、满口烂牙、笑容猥琐,还叼着个烟袋?我就不是个挑事儿的人,他真的太让人失望了。

传说中的老潘多文艺多有情怀——

带着全部身家跑到西藏劈柴喂马,拍公益长片,搞免费电影院,组建自由话剧社,开设义务钢琴班,启动无偿读书会,举办创意集市,出版图文摄影集,筹备儿童图书馆……

千金散尽买痛快,他满腔酸奶为边疆的文化事业而奉献。

传说中的老潘多有情调多浪漫——

漂泊到藏地开书店,9家独立书店遍布高原。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书店有两家。

一家在海拔4718米的纳木错,一家在阿里,海拔4850米的扎达。

全是他开的。

(三)

传说终归是传说,信息不对称是传说的最大特点。

各个版本的传说都在描述老潘的文艺情怀,压根儿没提他欠了别人多少钱。

据我所知,迄今为止老潘的书店收支甚少持平,最多一年赔了60多万……

开书店不易,房租、人工成本高昂,电商冲击巨大,实体书店的经营如履薄冰。

据我估判,他之所以天天穿得像个流浪汉,应该是为了主动示穷,好慢点儿还钱……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吧,那些债皆是别人主动让他欠的,并无债主逼他还钱。

为何明知会打水漂还主动借给他钱,原因很简单:

都爱过西藏,都有过书店梦,都希望爱过的地方能多几家书店,都想为全民阅读事业在边疆地区的普及做出点儿贡献……

算了,还是说实话吧:都想跟着牛×的人一起玩把牛×,赔钱也认了……

别问我为什么这么了解……

我有位朋友是头野生作家,他也是债主之一。

他有6位数的稿费也沉进了这个无底深渊里……

那位野生作家当真仗义,出了钱还出力,每逢新书上市,都会颠颠儿地自费飞回拉萨开读书会,帮老潘的书店呐喊摇旗。

老潘只请人家吃包子……人品真的是渣渣。

好在那位野生作家很局气[57],不仅人长得英俊,心胸还开阔,他配合老潘咔咔签名哐哐送书,老潘说这几本是签给那曲的支教老师的,他说签!老潘说那几本是送给林芝的支教老师的,他说送!老潘说……他说送送送签签签!

他理解老潘书店的规矩:

所有的支教老师,都可以来书店免费拿书。

不论拿了多少,看完之后全部捐给支教的学校就好。

想想自己的那些书即将帮支教老师们充实闲暇时光,并终将漂流到那些遥远的牧场和村庄,陪伴那些陌生的孩子成长,野生作家心里是欣慰的。

他发现自己在老潘的协助下终于成为一个还算对社会有点儿用的人……

那吃包子就吃包子吧!

唯一让他生气的是,店员小普木[58]都喊老潘叫潘爸爸,喊他反而喊哥。

这算什么辈分?悲愤!

那几个店员都是藏族小普木,一说话就耳朵红,特别爱害羞。

她们都是来勤工俭学的,都认识老潘很久了,很亲昵他,完全不在乎他的邋遢。老潘弹钢琴时她们扒在柜台上认真地听着,一脸的崇拜,眼里的星星不停地闪烁。

那时候老潘失恋,弹唱的曲子不是《贝加尔湖畔》就是《已是两条路上的人》,他心情不好,旋律愈发黏稠,带血的大鼻涕一样……

我侧耳听过小普木们和他之间的藏语聊天,翻译成汉话大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