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翅难飞,壮志难酬辛弃疾(第2/3页)

壮志难酬的英雄只好愤懑慨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以,在乾道四至六年间,辛弃疾以建康通判的身份,登临南京城西水西门内的赏心亭,举目长江以北遥望故乡,低头观赏秦淮河畔美景名胜,一时对家国恨、故乡恋生出无限感慨,遂留下了千古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怀自己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此后多年,辛弃疾词作的大半部分,都是在围绕着一个大主题创作: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沉郁悲愤心情,比如这首: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又如这首: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南宋淳熙八年(1181)冬天,辛弃疾四十二岁,南渡之后命途多舛的他又遭弹劾,再次被迫赋闲家居,重拾“宅男”旧职。这一次,他被贬之地是江西上饶,此后二十余年,他就定居在了上饶。

上饶为四省通衢,离南宋首都杭州很近。便利的交通更兼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士大夫到此定居。辛弃疾来到上饶后,一下子看中了这里。他在城北建筑了一百来间房舍,又将房舍左边的荒地开辟为田园,栽满了水稻。屋内推窗即见满目庄稼,所以他将这处亲手规划设计修建的寓所,命名为“稼轩”,后来写诗作文,落款时常常自称“稼轩居士”,出处就由于此。

辛弃疾还在田边修了一个亭子,取名“植杖”,好像真的想亲手拿起农具耕作。新居将要落成时,他写下了这首词: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随后,辛弃疾又描绘了新居及周边田园规划图,交给自己的好友兼粉丝、翰林大学士洪迈,嘱咐洪迈说:“吾甚爱吾轩,为吾记。”大学问家洪迈没有辜负辛弃疾的愿望,一气呵成,挥笔写下了流传后世的美文《稼轩记》。后人传为美谈的辛弃疾孤军闯敌营,生擒叛徒张国安的故事,就记载于这篇《稼轩记》里:“……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本来是才华出众的忠义之士,他的名声一直传颂在南宋。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率领五十骑将他从五万众之敌营中生擒回来,就好像撬开岩石逮兔子一般轻松。之后马蹄裹布,马嘴含物,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不吃饭,声势雄壮慷慨,使那些怯懦的人深受鼓舞,皇上召见他时也再三赞叹……

然而,文武兼具、智勇双全的辛弃疾,可谓生不逢时。在南渡以后的四十五年中,曾经遭受过多次的谗毁和摈斥,放废于林泉间者,前后有将近二十年之久。反反复复的起起落落,不由人不心生冷意。所以,既非常了解辛弃疾境遇又十分理解他心境的好友洪迈,在《稼轩记》里又说:“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因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亦大不可欤。”——类似那周瑜、谢安的功业,辛弃疾本来是可以建立的。但这个志向还没实现,就自己表示要纵情山水,跟从老农学习耕种,也没有什么不可的。这段话,真切鲜活地记录下了辛弃疾壮志未酬、心有不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