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第2/2页)

当然,更有趣的还是后世对这首词的喜爱。明代王实甫将这首《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句子直接引入千古名剧《西厢记》里。甚至到了20世纪,台湾作家琼瑶也从这首词里幻化出两本书名《碧云天》《寒烟翠》,足见其影响深远。

除这首词外,范仲淹在戍边的三年间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写过一组描绘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起笔,这首便是其一。上片写景,景中有情。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色是完全不同的风景。雁去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四面风声雨声人声马嘶声不断响起,跟这些一起出现的还有军营里传出的号角声。层峦叠嶂的山峰像层层屏障,烟雾弥漫,落日照射着一道道紧闭的城门。

下片转入写情,但情中有景。浊酒一杯,这是近前事。家乡万里,那是很遥远的乡愁。再多的酒也填不满思乡情,举杯消愁愁更愁。家在万里之外,想回去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不能像东汉窦宪那样成功抗击匈奴后在燕然勒石记功,所以归期不定。思乡固然情重,但作为边防军士,国家的担子更重。此时,听到悠扬的羌笛声响起,看到银白的浓霜铺在地上。夜已深沉,将士们依然无心睡眠:将军操持军务,备极辛苦,已须发斑白;而士兵们因为离家日久,也因思乡流下了泪水。全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范仲淹与其他创作军旅题材作品的人不同,他亲历战场,戍边建城,带兵作战。他建立的西北边防战线固若金汤,西夏人不敢再犯。西北边陲甚至有童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所以,在范仲淹的作品中,有普通词人没有的英雄情怀。而范仲淹也将自己几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倾泻而出,读罢每每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庆历三年(1043),李元昊请求议和,西边战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职。紧接着,在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人起草了国家改革方案,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尤其是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逐渐限制了一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而令一些有才之士得到破格提拔。新政期间,官僚机构开始缩减,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创办学校,政局焕然一新。但跟历史上很多改革的命运一样,改革力度越大,成效越显著,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就越猛烈。

庆历五年(1045),保守派诬陷攻击革新派为“朋党”,范仲淹等遭贬官外放,刚刚进行了一年多的改革随之失败。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好友滕子京来信,邀请他为重修岳阳楼做传,并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此时身体欠佳,但还是应下此事。他感慨良多,挥毫泼墨,饱蘸感情的浓浆,奋笔疾书写下千古雄文《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理想,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句。

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调任颍州途中,行至徐州,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仁宗手书“褒贤之碑”,赐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生时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的词作千古传唱,他的改革名留青史,也算是成全了他毕生的夙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