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传导言(第3/6页)


他的精神所受到这苦役生活的影响,比他的肉体更甚。悲观主义侵蚀他。这于他是一种遗传玻青年时,他费尽心机去安慰他的父亲,因为他有时为狂乱的苦痛纠缠着。在他致父亲的信中,时时说:"你不要自苦……"(一五○九年春)——"你在这种悲痛的情操中生活真使我非常难过;我祈求你不要再去想这个了。"(一五○九年正月二十七日)——"你不要惊惶,不要愁苦。"(一五○九年九月十五日)他的父亲博纳罗蒂和他一样时时要发神经玻一五二一年,他突然从他自己家里逃出来,大声疾呼地说他的儿子把他赶出了。可是米开朗琪罗的病比他所照顾的人感染更深。这没有休止的活动,累人的疲劳,使他多疑的精神陷入种种迷乱状态。他猜疑他的敌人,他猜疑他的朋友。"在完满的友谊中,往往藏着毁损名誉与生命的陰谋。"(见他致他的朋友卢伊吉·德尔·里乔——把他从一五四六年那场重病中救出来的朋友——的十四行诗)参看一五六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的忠实的朋友卡瓦列里为他褊枉的猜忌之后给他的声辩信:"我敢确言我从没得罪过你;但你太轻信那般你最不应该相信的人……"他猜疑他的家族、他的兄弟、他的嗣子;他猜疑他们不耐烦地等待他的死。

一切使他不安;"我在继续的不信任中过生活……不要相信任何人,张开了眼睛睡觉……"他的家族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一五一五年九月与十月致他的兄弟博纳罗托信中有言:"……不要嘲笑我所写的一切……一个人不应当嘲笑任何人;在这个时代,为了他的肉体与灵魂而在恐惧与不安中过活是并无害处的……在一切时代,不安是好的……"他如自己所说的一般,在"一种悲哀的或竟是癫狂的状态"中过生活。在他的信中,他常自称为"忧愁的与疯狂的人","老悖","疯子与恶人"——但他为这疯狂辩白,说道只对于他个人有影响。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觅得一种悲苦的乐趣:"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欢喜。"诗集卷一百五十二。

对于他,一切都成为痛苦的题目,——甚至爱,十四行诗卷一百九十第四十八首:"些少的幸福对于恋爱中人是一种丰满的享乐,但它会使欲念绝灭,不若灾患会使希望长大。"甚至善。"一切事物使我悲哀,"他写道,"……即是善,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太短了,故给予我心灵的苦楚不减于恶。"

"我的欢乐是悲哀。"诗集卷八十一。

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不接近欢乐而更倾向于痛苦的了。他在无垠的宇宙中所见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观主义都包含在这绝望的呼声,这极端褊枉的语句中。

"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他的猛烈的力量,"孔迪维说,"把他和人群几乎完全隔离了。"孔迪维(AscanoCondivi,?—1574),意大利画家、雕塑家和作家。米开朗琪罗的学生和好友。一五五三年出版了《米开朗琪罗传记》。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人们对他又是钦佩,又是畏惧。晚年,他令人发生一种宗教般的尊敬。他威临着他的时代。那时,他稍微镇静了些。他从高处看人,人们从低处看他。他从没有休息,也从没有最微贱的生灵所享受的温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钟的时间在别人的爱抚中睡眠。妇人的爱情于他是无缘的。在这荒漠的天空,只有维多利亚·科隆娜的冷静而纯洁的友谊,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刹那。维多利亚·科隆娜(VittoriaColon-Bna,1492—1547),意大利女诗人。周围尽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他的意念与幻梦在其中回荡。贝多芬却从没有这种情境。因为这黑夜即在米开朗琪罗自己的心中。贝多芬的忧郁是人类的过失;他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米开朗琪罗却是内心忧郁,这忧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围造成一片空虚。

这还算不得什么。最坏的并非是成为孤独,却是对自己亦孤独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认自己,与自己斗争,毁坏自己。他的心魂永远在欺妄他的天才。人们时常说起他有一种"反对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实现他任何伟大的计划。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关键足以解释他一生的悲剧——而为人们所最少看到或不敢去看的关键,——只是缺乏意志和赋性懦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