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3页)

“何止是不要脸,这胆子也太得很!”

那可是御赐之物,魏家那群旁支竟然也敢抢夺。而且就他们听说的,好像还是偷盗!

老天爷,魏家旁支简直是在作死啊!

“唉,也是这魏县侯年纪幼小,上无正经长辈看护……”

稚子怀千金于闹市之上,又如何能不引来身怀虎狼之心者?(1)

也因此,大家对魏林生出的同情心和叹息越来越多,对于时人还很看中家族集体一事,自然也就被压制住了。

再者,这事真正让魏家旁支逃脱不了罪责的原因,乃是他们“偷盗”了宫中赏赐给魏林的东西。

正所谓,天地君亲师。

封建社会里,乃是皇权至上。

这便使得大理寺那边要是从严来办的话,魏家旁支这种不管是偷盗还是抢占御赐之物的行为,都是能够得上大不敬之罪的。

韩彻还在事发的当天晚上,就交代好了魏林和四娘,让他们第二天一早,便主动去宫中先找皇后请罪。

说是请罪,倒不如说是让魏林对着皇后哭诉这些年来被魏家旁支欺压的委屈。

若说现在的皇室里谁最愿意护着魏林,也莫过于皇后了。

“为何过去竟一字不提?”事情昨天下午才发生,魏林今日一大早便来,是以皇后也是才知晓。

一时间,皇后也是又气又怒。

有韩彻的提点和一晚上的时间琢磨,魏林这会也很好的发挥出了他告状的超高水平——那就是不做任何的告状,只认罪。

认魏家那群旁支的罪,也认魏林自己未能守护好宫中赏赐之物的罪。

等到认罪完之后,魏林再红着眼眶,低声怯弱的言道了一句:“他们都是叔伯和兄长……”

过去魏家旁支欺负魏林,确实如他们所想的占了一个家事,旁人便是知晓,也不好去插手的。便是魏林自己,被家族和辈分“绑架”着,所有委屈也都只能吞下。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时人对家族的重视和袒护程度。甚至在律法上,更有“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2)

所以卑幼隐匿有罪尊长,都是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反过来若是卑幼告尊长,则还属于忘情弃礼,甚至律法也做出明确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3)

就像当初,陈大娘子被吴氏雇凶掳走。事前不清楚缘由时告官可以,可却在事后查清楚是吴氏所为后,陈家选择包庇吴氏,陈大娘子再恨却也不能去官府继续告她。

魏林这里,魏家旁支敢这么肆无忌惮,甚至这次他们连四娘也敢上手欺负,便正是掐准了这一点。

他们和魏林虽然不算至亲行列,但作为同族,又占据着长辈的身份,魏林或四娘但凡敢去告他们,律法不一定认可不说,世人还皆会对魏林和四娘非议诟病。

甚至魏林和四娘连他们的不是,都不能随便对外人去说。

“你啊,也实在是太过厚道。”皇后自然是比谁都清楚这些的,闻言后,便只得叹息道。

说是厚道,其实言下之意也含有魏林太过软弱了些。

魏林便又哽咽道:“臣得蒙娘娘庇护,已是良多,又如何能事事皆来烦扰娘娘?”

皇后过去确实没少庇护魏林,尤其是当初魏林稚童年纪就被带到她看顾着。被魏林这么一说后,皇后再想起魏林这十余年来,却在她以为已经看顾了的情况下,还被魏家那群旁支如此的欺负了去,心中便生出更多的愤怒。

魏家先祖也确实是立下不少功勋,可皇室认可的一直都只是魏林这支嫡系。

于是在魏林这一番“告罪”过后,皇室自是不会再怪罪他,大理寺那边也立刻接到了宫中的旨意——依律办理。

魏家旁支过去侵占了魏林多少东西,也尽数都要还回去。

这处决结果出来后,虽然有些人还是会对同族之间不该闹到如此的地步,在私下里会有些许的微词。但更多的也都是在谈论魏林幼年便孤身一人受魏家旁支,长达十余年欺负的可怜。

毕竟在评判对错和分辨责任时,人们总是难免倾向于弱者这一点,亘古不变。

就连皇后那日在见完魏林后,也对皇帝叹息起来。

至于皇帝,似魏家这等立过重大功勋的后代,皇室厚待他们,本就含有做给世人看的面子工程。相反,对于魏林的软弱无用,还正是皇室愿意看到的。

韩彻也正是看准了皇室这一点,才会做这么一番操作。

注1:出自《春秋左传》“不啻于稚子怀千金于闹市之上”。

注2:出自《汉书》卷八《宣帝纪》)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