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2/3页)

韩彻是不可能一直留守在江南区域的,更不可能贸然越权去插手地方官府的事务。

不过只要官府肯推广,必然就会有一些百姓将其制作出来,再试用一下的。

那么只需这些农具的效果确实好用,想要在江南区域实现全面推广,其实也不过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次运输,前面的两次转运也都和上一次全段运输试运时一样。

从松州港口出发,行船三百多里后进入到安州。

按照漕运改革后的新规定,安州之船不可入阴州,所以韩彻在安州这里进行了此次运输的第一次转运。

眼下也正是各地需要将征收到的税收送至京城的时段,不过韩彻之前在出发的那段路程中,就给工作组做了任务分配,安州今年的秋税不仅早就已经运输走了,并且船只都已经返程回来了。

转运过后,就又继续行船两百多里抵达阴州。

在这里,韩彻接收到了比松州常平仓放粮时间更早好几月的阴州常平仓交付过来的,又一大批土特产和手工制品。

同时,从松州常平仓那边收来的一些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又被韩彻直接在码头,全部都以高于当时松州常平仓账册上所登记的价钱,开始进行大批量的抛售。

要知晓时下最难的就是运输,故一些在松州极为便宜的土特产或是手工制品,一拉到其他没法生产或产量极少,又有一定需求的府州后,价格往往都是很美丽的。

韩彻又并不是专门做生意的,所以他往外售出的价钱这块对于阴州来说,可以称得上一句物美价廉了。

这消息顿时就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了出去,阴州这地方的大商户知晓后,纷纷争抢着想要购买。阴州地方官府听闻这事后,更是震惊不已。

“大人,他这不是公然行商么?”这日,阴州那位王长史就跑去跟程刺史这么说道。

“你可亲自去码头看过?”程刺史就问他。

“未有。”王长史回道。

“那可有曾寻来购置过货品的商户,做仔细询问?”程刺史又问道。

“也未曾。”王长史显然并不在意这方面,还不当一回事的说道:“问与不问,他不都是行商了么!”

“然,我这边派人去仔细询问过的。”程刺史就说道:“韩大人此次虽是行商,但却算不得与民争利。往后,你也切莫要再来与我说这事了。”

“大人,这是为何?”王长史着急又不解道。

“王大人,你可知道什么是均疏平准?”程刺史已经开始有些不悦起来了。

对于这位王长史,程刺史头一次觉得他这人着实是太不够聪明了。

听到点消息,他就只知道咋咋呼呼的跑过来告状。却连对事情做基本的调查也不去做,自己若是不将事情说透彻些,还反应不过来。

比如说这次的事情,想也知晓,韩彻就是再如何贪钱,他也不可能这般公然的以官身的身份,跑到他们阴州行商贾事。

至于均疏平准(2),最开始是针对于运输能力太差进行的一场改革。

全国州郡那么多,使得光是各地每年要呈给朝廷的贡品都是一批庞大的物资。

有一些物资是朝廷和京城以及北直隶区域加起来也没办法用完的,或是并不怎么受欢迎的,于是朝廷就会安排人将这些地方要送来京城的贡品,运输到就近又价高的地方售卖出去,然后再把卖得的银钱,最终收录到国库里去。

韩彻这次在想办法改良常平仓时,就是想到了均疏平准。

于是,韩彻当时就跟太子做了这方面的提议。

再说韩彻这边,他在阴州快速抛售一批松州土特产和手工制品时,也在安排人对阴州这边呈送来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快速进行分类。

接着,韩彻将一批松州地区受欢迎又价高的物品整理出来,再安排已经进行完第二次的转运置换后,目前空下来正准备返程回去的船只,将这批物品运输回松州进行抛售。

在作价上,韩彻同样是通过事先的大数据分析和管理,给予出一个指导价范围。

只要是在这个指导价的范围内,可由负责此事的官员视情况而自行做主。

毕竟以时下的条件,是没办法将各类物品的作价控制得太死的。也需要给办事的官员一定的操作空间,让他们能应对货品在市场上的变化和一些突发事件。

哪怕负责这些事情的地方官员想要从中谋取利益,最后所能获得的数额,其实也都会在经过朝廷所管控后的范围之内。

至于剩下还未售出去的两地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将继续被韩彻用漕运队伍沿着河道一路运输至其他受欢迎又价高的州郡去抛售。

然后在韩彻借着这次运输税收和粮食,再顺便沿着河道做一路的抛售下,等到漕运队伍在含州进行完最后一次转运后,队伍里除了有不少从各地换取来的,很受京城和北直隶区域欢迎又价高的土特产和手工制品不说,竟还收取到一笔比那些常平仓放粮时所售出得到的,多出不少的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