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版评论摘要(第3/4页)

《许三观卖血记》情节清晰,易于理解;所有故事都以一种明确的节奏到来;情节片段全部铺展开来,水到渠成,人物关系、矛盾顺理成章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丝毫没有拐弯抹角、矫情的感觉……我们发现,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着智慧的宝石。(意大利《庸俗》杂志1999年4月)

温柔地叙述不可思议的艰难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一天丝厂工人许三观听说,通过卖血可以挣很多钱。事后只需要在餐馆要一份“庆祝胜利”的猪肝和热黄酒就能很快恢复力气……余华凭借个人的生活表现了中国人民感人的又有点令人震惊的情境下的命运。(德国《柏林日报》2000年2月13日)

这部小说关系到1949年后几十年中国的生活,个人的故事总是同政治框架互相敌对;但作者的兴趣只在日常的事物,例如小人物的团结和争吵,他们的梦想,成功和失败……《许三观卖血记》属于我们现在能够接触的最使人激动的叙述作品之一,它和我们通过欧洲文学所能了解的完全相反。像倒叙,独白,心理化的叙述特点全部被忽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2000年11月11日)

余华的小说是关于一个为了使自己和家人熬过艰难的时期,卖血到最后出卖力气和(也许并没有)自己灵魂的人的故事,余华首先当然是为中国读者写了一本中文小说。这意味着,他的小说的叙述方式同我们欧洲人熟悉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这段故事中的词语构成比流传下来的词汇越发显得陌生。这部小说讲述的自然是使我们感到有异国色彩的生活情况,因此我们更难想象这种古老的朴素。对我们而言,这本书讲述的是长久以来只是存在于历史想象中的极大的苦难。(德国《纽伦堡日报》2000年7月15日)

我们已经熟悉了奇特的故事:一个人卖影子,一个人卖笑。别停下沉思:那些人在那儿都卖了些什么?许三观作为一个丝厂送茧工给我们带来了沉思。许三观卖的只是他自己的血。是因为“猪肝”吗?是为了解救一个重病的年轻人的生命吗?是为了保护自己在艰难时期的一点点自由吗……人物生动的,粗俗的语言说明了小说包含的内容,爱开玩笑的人能使人变得更理智,并细腻地表达心灵的感情冲动。显而易见的:这里描写的是一种新的自主权。我们见到的余华是一个有主见的时间证人。(《新德意志报》2000年6月3日)

《许三观卖血记》这一感人故事的作者使读者能同样感受到这个真实的事件……小说有娱乐性,因为作品的情节进行得快而紧张,小说让人喜欢,因为讲述者能够影响读者,但没有让人陷入同情。(德国《柏林画报》2000年3月19日)

当年轻的工人许三观在那里看望他的亲戚时知道了这种说法:在农村只有卖血的人身体才好,才能讨到媳妇。在回城的路上他加入了两个正要去医院卖血的农民的队伍……余华自己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长大,他勾画了一幅那里生活的生动图景。他用幽默和热情描绘了耐心忍受类似饥饿和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图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生活甚至处于邻居的监视中。(德国《宾德乐日报》2001年5月23日)

余华的小说以无法抑制的陌生性冲击了我们的阅读习惯,这是很好的现象。同时这些小说很容易阅读,需要的时间也不长,余华自己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表现得很理智。“我被你们选中完成这个作品,这次写作”,他说。《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确实选择了一个优秀的作者。(北德电台2000年6月7日)

余华诙谐的家庭小说有时就像中文写成的喜剧。自己也在这样一个“曾经没有自行车”的省城长大的作者以令人惊讶的粗俗和不加修饰的语言保证我们了解陌生的世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对普通人以及他们幽默的生存策略而言是熟悉的。(奥地利《标准报》2000年7月8日)

余华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贫穷,他用消遣的方式表现罪恶、误解、性格缺陷包括解脱和互相尊重的时刻。这种方法让人联想到布莱希特。(德国《比勒菲尔德城市报》2000年2月24日)

余华是一个能够展现语言所能表达的对历史的理解力的作家。失败者让他体会到历史所忽略的小人物的损失。这是关于一个不放弃,始终抗争,失败后又重新站起来应对下一次失败的人的故事。(奥地利《萨尔茨堡新闻报》2000年10月16日)

对知情人来说,在中国通过卖血赚点钱一直是受欢迎的。某些人的生活正是因为这种可能性得以继续。工人许三观也无法拒绝这个提议,特别是他要用这些钱实现自己的结婚计划……余华完成了《活着》后证明,他仍然能够用精巧而便于理解的幽默写作。这是一部流浪小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生存喜剧。(奥地利《维也纳信使报》200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