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第七天》之后(第2/2页)

我发现有些人关注现实,是看电视或者网络才知道的。《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两年以后,河南的艾滋村事件才被媒体曝光,而我写的卖血在中国已经存在半个世纪。再比如弃婴事件,我在医院长大的,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时就见过很多,只不过现在慢慢被媒体曝光,其实存在也已经有快半个世纪。强拆事件起码有二十年了,从有房地产开始。这些事件都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了很长时间,不是说媒体不报就没有这回事。今日中国的现实常常以荒诞的面貌出现。一位叫陈砚书的网友到我的微博上说:“《第七天》争议大的根源是民众对荒诞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见怪不怪,对荒诞的纵容使荒诞化为平常。”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兄弟》之后我写过散文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出英文版时遇到金融危机,又正逢兰登集团合并,英文编辑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拿到译稿两年后的二○一一年才出版。当时他提出更新一下数据,因为很多事例都太旧了。我再看以后,发现几乎所有数据都有巨大的变化。我们老说文学高于现实,那是骗人的,八十年代末我写过关于威廉·福克纳的文章,威廉·福克纳证明文学高于现实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代的作家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表达现实的文学意义在哪里?我用一个谁都不愿意去的地方、用“死无葬身之地”来表达的,用这样一个角度来写我们的现实世界。如果采用另一个方法,像《2666》第五章“罪行”那样把发生在拉美一个小城市的一百多起奸杀案全部罗列出来,篇幅会比现在还长。如果我不是从“死无葬身之地”,而是采用波拉尼奥的方式来写现实世界,可能真的没有文学意义了。这是我写这部小说的初衷。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了很多当时哥伦比亚报纸上的事件和话题,他说走到街上,就有读者对他说:你写得太真实了。《第七天》不能和《百年孤独》比,马尔克斯写下的是一百年的孤独,只用了二十多万字,我只是写下七天的孤独,就花费了十三万字。我深感惭愧。

其实这部小说写了好多年,《兄弟》之后就搁在那里了。这么慢的一个原因是,我总是落在现实后面,但我的慢也可能是一种幸运。我不知道自己的写作为什么总是卡住,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时间被切碎的理由,总有很多事来打断我的写作。但是时间被切碎不是理由,我的缺点是很不勤奋,兴趣太多,总是被别的什么吸引过去。朋友劝我别到处跑了,趁着现在身体还行,多写几部小说,将来身体不行了,就写不动了。我说,将来身体不行了,我也跑不动了。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自己这方面的缺点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我同时在写五六部小说,还不包括脑子里转了十年以上的构思。

小说的叙述语言不应是作家自作主张,应该是由小说本身的叙述特征来决定的。我写《兄弟》有时候故意追求语言的粗俗,因为需要粗俗,如果李光头说文雅的话,那肯定不是李光头了。而有人批评说《第七天》的语言怎么苍白、枯燥无味、白开水一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部小说的语言我非常讲究,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时候,改动的全是语言。《第七天》里的三段,第一段是送鼠妹去殡仪馆,鼠妹大段地讲述她和伍超;第二段是杨飞和父亲在殡仪馆里见面;最后一段是他回到死无葬身之地的路上遇到伍超,伍超大段的讲述。这三段没有办法用简洁的语言。因为这是一个从死者角度叙述的故事,语言应该是节制和冷淡的,不能用活人那种生机勃勃的语气。讲到现实的部分,也就是活着世界里的往事时,语言才可以加上一些温度。我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