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她的决定(第3/3页)

反倒是不在意匈奴攻破上谷郡城的话……

那难度就会下降许多。

其实,随着地位的提升,韩盈掌控欲也在不断加强,别说万不得已,真到绝境的时候,不用公孙敖提醒,郡中的一万兵力她都得紧紧的握在手中,宁愿自己硬着头上最后输了,也不会交由别人来做决定,尤其是在对方一定程度上牺牲她会有更大好处的时候。

可若是卫青这样军事上的天纵奇才,韩盈却想赌一把试试,赌他真的能做到既能保住上谷郡城中人的性命,又能歼灭匈奴的大胜,而非在她手中守着城,任由匈奴人肆虐边境惨烈结果。

“韩信也未曾领兵,可他初拜大将军,便能在十月之内平定魏、赵、燕、齐四国。”

抱有这样心态的韩盈开口道:

“世间名将,非是否有所为者方能行之,卫将军有名将之能,你莫要以等闲之辈视他。”

闻言,公孙敖双手紧握在一起,他眯起来眼,极为不敬的看向韩盈,要从她脸上看出来些更加能说服他的东西,比如无知,又或者是女人会对男人产生的过度崇拜之类的东西,不然,他根本没办法说服自己。

他过往都未曾看出卫青有这样的能力,怎么连不知具体兵事的韩盈就能分辨出来?这简直是太没道理了!

可再怎么看,公孙敖都没有从韩盈的面容上看出一点点男女私情,对方眼神坦荡好像是再说自己的亲兄弟。

离谱。

公孙敖忍不住反驳:“韩刺史不知兵事,如何做此结论?”

谦和放松姿态的韩盈,逐渐坐直了身体。

现代军事中有一个独有的名词叫做战争迷雾,它是指军事行动所依据的因素,能有十分之七八都隐藏在迷雾中,单独拿出来说不太好理解,举个古代两兵对战的例子,战场上可没有后世的俯瞰动态地图,即便会有登高眺望和设置点将台,指挥主将能看清楚对方的兵力仍旧有限。

更多情况下,他会像中午十二点去食堂打饭的学生,又或者是假期旅行的游客,自己的士兵和对面一排排的士兵组成的人墙隔绝了大量的视线,根本看不清对方到底布置了多少士兵。

面对这样的情况,将军只能派出骑马的斥候前去观察,但大军压境,其兵力可能有数万,这些人排成方阵分布在战场上时是很多的,就像是学校学生跑操的方阵,在平视状态下,派去的斥候宛如盲人摸象,只能带回来部分有用的信息。

毕竟斥候看不清楚全部,战场上敌军将领也在不断的调度,信息在时刻变化,能拿来做决定的,只有极少一部分。

韩盈和公孙敖也处于战争迷雾当中,无论是在战役还是此刻的争斗,亦或者是对整个大局的把握,他们都是有太多未知的。

这种时候无论怎么选,都会有着巨大的风险。

‘战争迷雾’这种东西,并非只存在战争当中,面对任何类似于战争的竞争,都会广泛的存在。

年轻时的韩盈,还有些不解为什么有些人能做领导带着一群人走到更高的位置,而有些人只能出出主意,还有些人只能闷头做事,等自己做为领导开始拿主意之后,她便发觉,能出主意的人很多,能说清楚做一件事各种风险的人也很多,但在海量方向中,选定一个觉着对的,将手头资源投入进去这点,只有足够果决、坚定的人能做。

当做下决定,领导不需要接受任何反驳,不需要听从任何质疑,也不需要任何解释,因为风险的确存在,越听越觉着这条方向是错误的,解释也无法说服下属,领导必须坚定不移的将此事持续推行下去,为了做到这点,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一黔首之女,何至官拜为卿?”

韩盈没有解释,她直接用天才的世界你不懂给堵了回去,极为暴君的压制住对方,不容置疑的开口:

“昔日萧相如何识得韩信,我便如何识得卫将军,庸人不必自扰,公孙敖,抄信送出,此为军令,不可违逆!”

此话极为严厉,丝毫未有过往和蔼交谈的意思,想着对方那着实有些传奇的经历,如此年轻,却有着对各项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的强大能力,公孙敖那质疑的心态竟不由得退了下来。

或许真是我这个凡夫不知英才的能为?

这么想的公孙敖还是觉得奇怪,只是到底哪里奇怪,他也说不出来,见韩盈已经说出了军令,虽还有些不赞同这样的举措,却不敢再说出来,而且拿过来纸张开始重新翻写。

军令如山,不可违之,还是按照她的意思来吧,反正她也在城里,还能害自己没命不成?

公孙敖很快说服了自己,他将信件写好,交给连夜开始编写假账的蒋师,由对方寄出,而另一边,杜延则继续和汲家‘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