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 恨(第2/3页)

只有一种思念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那就是:我怀念那个善良的、深深地教导了我的童年的外祖母,那个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老人……

2

那是个什么季节?不记得了——好像是秋天,我一个人到南山去了。那是纵队活动的地区,是发生了无数故事的地区。父亲以及那个大可怀疑的飞脚,就从这里走入平原和港城,进入外祖父的那座大宅。

就是那以后,是后来,我变得比童年更顽强也更有力量了。可是我同时也发现我的周围、还有我自己,都变得如此不可救药——我像一个强健的动物一样,懂得了防范和抵抗,也懂得了厮杀和奔突。我真的令人失望了……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它尽管是一种徐缓的发展和演变,但这其中肯定发生过一次突变,并且这次突变会有一个清晰的界限——那么那个界限在哪里?我想,那个界限就在那个春天的下午,在那个我一生都感到悲凉和失望的时刻里。

那个春天的下午,我的外祖母死去了。

她死去了,我就失去了一切。我觉得自己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明白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答案。它曾深深地困扰我,迷惑我。我明白了我是那么可笑。我观察了植物的死,也看到了人的死,特别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外祖母的死。满头银发的外祖母没有了,于是一切全都没有了。蓝天、小鸟,还有茅屋;四周的园林,也一块儿随之死去了。我知道早晚什么都要死去,一个人活得再久也要死去——而这一次是外祖母用她的近在咫尺的生命作出的证明。

我含着眼泪点点头,无声地告诉自己,叮嘱自己。我说:我记住了。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从那条分界线上断裂开来。我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完美的人,因为我一开始就注定了要落在这个事先合计好的大结局里。一场没有希望的挣扎就这样开始了。既然如此,这一生一世,那些里里外外的埋怨我才不在乎呢。谁也用不着板着面孔吓唬我,发出过多的、严厉的指责,因为这没有意思。不仅是指责,连指责者本身、被指责的人,都没有太大的意思。还有,你的庄严肃穆以及不可救药的忠诚,也都没有意思。尽管有人编织了令人神往的图画,描绘了远处的高山、雷鸣电闪、惊涛骇浪,或者是过人的温柔、使人迷醉的梦想……我都觉得没有太大的意思。连同那些无比神秘奇妙的想象,聪明绝顶的创造,伟大的友谊,这会儿都该好好打个折扣了。

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心里明白。我的回答简单而又简单,那就是:外祖母死了;在这之前,她还经历了更多可怕的事情,比如她就亲眼见过外祖父的死,见过他身边那片红色的沙子。

她离开了,带走了我的忠诚,我的热情,我原本应该具有的那一份激动。那个春天,我只是长久地望着那个荒草抖动的坟堆。坟堆旁边,是像旗帜一样的一棵马尾松。就在这样的一棵松树下,外祖父最后倒下来……如今我已满脸胡须,我永生不会忘记的,就是外祖母在世时对我讲过的那个故事——关于外祖父,关于他的彩色的鸟,关于那匹红马。

人哪,永远不能忘却,也不能毁坏。我曾把自己的孩子唤到身边,说:“来,爸爸教你用柳条编蝈蝈笼。”小宁那一对大眼睛倏然一亮:“真的?蝈蝈笼?来吧!”他表现出了多么强烈的兴趣,这很可能像我当年一样。我去搞来最好的柳条,给他一些,自己留一些,很仔细地教他编起来。我告诉他怎样扭动柳条才不会折断,怎样使它的造型变得更好看;还有,它的内在奥妙,那些不得不称之为“技巧”的东西藏在什么地方——“对了,收缩笼口时应该这样;要拧实它的底部。完了,这就完成了,可以把它挂起来。”“里面装蝈蝈吗?”“那当然了。里面放上一小块黄瓜,最好再放上一朵南瓜花,蝈蝈喜欢它们。”他眨着眼睛,似乎很快学会了。我拍拍他又滑又黑的小后脑勺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家伙,是不是?”他不好意思,拿着刚刚编成的蝈蝈笼走开了……可是不久,他就把这个精美的作品毁掉了,这使我大为惊讶。一个人还只是童稚时期,却同时拥有了制作和毁坏的欲望,这真是奇怪。

记得有一次我出发到平原东部去,见到那里的人正在大兴土木,兴建一片庙宇。一问,才知道这里的荒地原来曾是一处宗教圣地,他们不过是要恢复它原来的样子。他们说:当年这里有很大很大一片庙宇,无论有多少人来赶庙会都不显得拥挤。它富丽堂皇,充满了神秘色彩,关于它的传说可以写好几本书。但也就是这座兴隆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建筑群,后来还是在战争中、特别是在所谓的建设时期给毁掉了。反正从此再也没有了琉璃瓦在阳光下闪亮,没有了晨钟暮鼓……而今要重修这片庙宇,并且尽可能地按老年人记忆当中的样子修复,整个工程大约要花掉几亿元、费去整整一代人的时光。这是一次多么巨大的耗损和补偿——在这片还不太富庶的平原上要搞这样大的一个工程,需要多少人的汗水,多少人的劳动,多少人的节衣缩食。可庙宇是一定要盖的,那种昔日的繁华是一定要恢复的。因为那种急于恢复一段历史、恢复一段记忆的跃跃欲试的念头是从心底泛上来的,并且突然死死地缠住了这个平原上的人。他们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把这片庙宇建起来。